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石经

唐石经

一百五十八卷,附《周易略例》、《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石刻本)。唐郑覃等校刊。据《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冬十月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碑九经。”所刊经数十二,诸经正文无注,标题次行书某某注,即其所据之本。《周易》,上、下经用王弼注本,而《系辞》、《说卦》用韩康伯注本,附王弼《周易例略》,《尚书》用孔氏传本,《毛诗》用郑氏笺本,《周礼》、《仪礼》用郑氏注本,《礼记》首《月令》篇用李林甫等奉敕注本,《春秋左氏传》用杜氏集解本,《公羊传》用何休解诂本,《穀梁传》用范宁集解本,《孝经》用唐明皇注本,《论语》用何晏集解本,《尔雅》用郭璞注本。别取张参《五经文字》附刻于后。又新纂录《九经字样》一卷,附于《五经文字》之末,总计经十二种,附录三种。其石数为:《周易》九石,《尚书》十石,《毛诗》十五石,《周礼》十八石,《仪礼》二十石,《礼记》三十三石,《春秋左氏传》六十九石,《公羊传》十七石,《穀梁传》十六石,《孝经》一石,《论语》七石,《尔雅》四石,《五经文字》八石,《九经字样》一石,又年月衔名敕状一石,共二百二十七石。每石八行,每行十一字、十字、九字不等。间或有空行空字的。字体为楷书,每经的标题为隶书。字数占1行,缀于各经之后。其经字在大和时已有改刻,乾符时有修改,朱梁时有补刻,北宋时有旁改添注,其详另见唐石经校文中。经石,唐末天祐中被委弃于野,朱梁时又置于府学北牖。明嘉靖时因地震倒损。万历间王尧典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于碑旁。其拓本清乾隆前尚有摹本流传。

猜你喜欢

  • 淡庵文集

    六卷。宋胡铨(1102-1180)撰。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甲科,官资政殿学士。铨立朝刚毅,官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屡上疏,乞斩议和派大臣,文章千载后读之,仍有生

  • 草阁集

    六卷。《拾遗》一卷。《文集》一卷。附《筠谷诗》一卷。明李昱(约1367前后在世)撰。李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著有《草阁集》。李昱元季避战乱于浙江永

  • 片石斋尽余诗草

    四卷。清马士琪撰,马士琪,生卒年不详,字韫雪,河南祥符人,(有书作四川西充人)。马云锦之女,晋城知县祥符张应垣之妻。清代诗人。性喜读书,至老不辍。诗有风骨。其诗《齐云楼》云:凭栏天际荡心胸,一片云飞接

  • 周易郑氏注笺释

    十六卷。清末曹元弼撰。曹元弼字彦三,江苏吴县人。光绪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此书为诠释周易郑氏注而作。作者认为郑玄注乾坤时则举尧舜周公以明君臣之义,注离卦六二时,则举文王之子发旦,以明父子之道,此与易之本

  • 易一贯

    六卷。清吕调阳撰。吕调阳,彭县人。此书卷首为图说,除收入河图洛书等旧图之外,又收入自创的“则图画卦”、“则书定位”、“范围昼夜出入”、“分至朔望生生”诸图。卷一至卷四为上下经,卷五为系辞以下诸传。他认

  • 山阴集

    一卷。《归田遗草》一卷。清林其茂(约1750-1789年间在世)撰。林其茂,字培根,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阴知县,罢归,卒于家,年仅三十九岁。《山阴集》为其

  • 书经疏略

    六卷。清张沐(详见《周易疏略》)撰。《书经疏略》一书,从《尚书正义》本将书序分冠诸篇;又据古本把书序合为一篇,列于卷首。其次第则与孔安国传及郑玄所注百篇之序俱互有异同。其经文疏语,大多沿袭蔡沈集传之说

  • 素问悬解

    十三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自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数易,错误屡出,故加以参互校正,著为此书。如“本病论”、“刺法论”、“刺志论”旧本皆谓已佚,然黄氏考证认为“本

  • 读史■疑

    十卷。清张彦士撰。张彦士,字龙弼。定陶(今山东定陶)人,顺治初岁贡生。官为黄县训导。《读史疑》一书评论史事,始于上古,终至元朝,共有四百多条,多作韵语,书中大多仿史家之赞体,且体例繁杂,议论稍有保留,

  • 三经附义

    六卷。清李重华(生卒年不详)撰。重华字君实,号玉洲,吴江(今属江苏省)人。雍正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除此书外,还著有《玉洲诗集》。此书包括《易》、《书》、《诗》三经。于《易》皆推求于反对正对之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