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和县志

太和县志

①七卷。明刘修,陈琯纂。刘,字逊山,直隶清苑人,举人,明隆庆六年(1572)来知太和县事。陈琯,太和县训导。刘来任知县,以太和旧未有志,惧文献久而无征,于是创议纂辑,延陈琯主其事,始事于万历二年春,阅三月而志成。此志都为七卷,卷一为舆胜志;卷二为食货志;卷三为建置志;卷四为历官志;卷五为人物志;卷六为礼制志;卷七为艺文志。又于各志之下,别分子目,总其目凡六十有七。此志大抵采辑中都颍州诸志,参考耆旧私录汇辑而成。虽仓卒成篇,时仅三月,又事属草创,无所因袭,然体例粗备。此志征引各书,皆一一标其出处,礼制一门,颇有实录,远胜于明季诸志。有明万历二年(1574)刻本。②八卷。清陈大纶修,吴溢、丁亮纂。陈大纶,字理仲,河北定兴人,选贡,官文林郎,清顺治十四年来任太和县知县。丁亮,太和县训导。顺治十六年七月(1659),县令陈大纶请续修县志,延训导丁亮任总纂,学博吴溢参酌体例,阅月而告竣。此志仿纲目之体,纪一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之,其下用双行详记其事之始末,甚得纲目体遗意。其引用书史颇为宏富,远稽《汉书》诸列传,近探《会典》之史籍。于县邑之建置,有兴有废,废者图中留其故址,在清初志书中,尚不多见。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抄本。③八卷。清成兆豫修,吴中最、洪朝元纂。成兆豫,字悦岭,山东济南人,雍正年间拔贡,乾隆十四年(1749)来知太和县事。太和县志,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县令刘所创修,历八十余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县令陈大纶,乃重加纂辑,此志距顺治陈大纶志已越百余年。成兆豫来任知县,适颍州知州王敛福创修郡志,征文献于属县,成兆豫与邑人共议重修县志,延吴中最等主其事,未及半年,于乾隆十六年而全志告竣。此志八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大抵因循陈志,鲜所更易。全志体例,一归简净,痛扫繁芜,然仓成书,未免失之简陋。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猜你喜欢

  • 杨氏五家文钞

    十二卷。清杨长世及其子孙合撰。此集为杨氏家族文稿合集。杨长世,字延会,江西瑞金人。生卒年不详。官兴安县训导。著有《影居文抄》一卷。长世子以睿,字维明。诸生。著有《汲亭文抄》一卷、《诗抄》二卷。长世子以

  • 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

    十七卷。明张五典(?-1625)撰。张五典,字和衷,号海虹,山西沁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是集凡十七卷。包括疏十篇,议四篇,论一篇,古今体诗一百零一篇,启三十一篇

  • 翰墨选注

    十二卷。旧本题明屠隆(1542-1605)编。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著有《篇海类编》。此书皆历代尺牍。书内纂错百出,《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必为

  • 春秋名号归一图

    二卷。冯继先(生卒不详)撰。冯继先为五代后蜀人,生平不可考。据《崇文总目》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此书旧本类似表谱之体。《文献通考》引李焘谓冯继先作此书之意云:“昔丘明传《春秋》,于列国君臣之名不一

  •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

  • 涂子一杯水

    五卷。明涂伯昌(约1645年前后在世)撰。涂伯昌,字子期,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三年(1630)举人。是集取名“一杯水”,其自序称:“取淡然无味之义。”集中多参杂释、老之说。其书《唐武宗毁佛复僧

  • 读易笔记

    二卷。清方宗诚撰。方宗诚字存之,桐城人。曾官枣强知县。治宋学,工古文辞,著有诸经笔记各若干卷。此书即其中一种。由于作者致力于理学研究,以程朱理论为依据,故在此书中纯以程颐《易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为宗

  • 庄子解

    ① 三卷。清吴世尚撰。吴世尚,贵池(今属安徽省)人,其人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有《庄子解》一书。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其书只收《庄子》内七篇。其要旨是引《庄子》而附之儒家。观其目录后附记,

  • 黔南会灯录

    八卷,附补续。清代如纯(生卒年不详)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黔南会灯录》一书,为灯录体中属于局部地方的灯录。此灯录仍从灯录旧例,只收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类,不载杂著空名。惟贵州之地

  • 寻乐文集

    二十卷。明习经(1388-1453)撰。习经,字嘉言,号寅清居士,晚年又号寻乐翁,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参与修纂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实录,官至詹事府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