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妙法莲华经疏

妙法莲华经疏

一卷。宋代竺道生(355-434)撰。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幼颖悟聪慧,依竺法汰出家为僧,随师姓竺。是我国晋宋间的义学高僧。他有过目能诵之惊人记忆力和创造力,十五岁便登讲座。受具足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后赴长安闻业鸠摩罗什,成为罗什门下“四圣”、“十哲”之一。后入建康(今南京)青园寺著书弘教,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主张,因旧学大众以为此主张背经叛道,遂把他摈出僧众。转而入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宣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直至元嘉十一年(434)于讲座旁坐而圆寂。道生一生勤勉,于群经众论普遍钻研,著述很多。见诸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法华经疏》传存二卷,《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涅槃三十六问》仅存《答王卫军书》一首。《妙法莲华经疏》。已佚的有《善不受披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道生奉高僧竺法汰,鸠摩罗什受业学成。其主要学说是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之言。论证并提出了众生皆有佛性说,顿悟成佛说。他还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法轮,故有“生公四轮”之称。《妙法莲华经疏》是对《妙法莲华经》所作的释文经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据说,法华经是诸佛秘藏,盖佛将入涅槃前三月,于清净众中演说此经,明唯一佛性。决定成佛、乃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无复二乘三乘之别。道生依据该经这一主要思想,解经释义,阐述法华经宗旨。其所作的解释世皆实焉。其文通意顺。是现存中外文,凡十几部法华经疏中比较好的一部,是研究中国佛教经籍,特别是研究天台宗的佛学观点、主张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现常见流行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宁藩书目

    一卷。明朱权编。朱权(1378-1448),自号癯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大明奇士等,明太祖第十六子。初封于大宁,世称宁献王。燕王起兵,朱权以兵相助。成祖即位,改封南昌。成祖削夺王权后,朱权筑精庐一宇,

  • 安次县志

    十二卷。民国刘钟英,马钟琤等纂修。刘钟英,河北大城县人。马钟琤,邑人。民国三年(1914)东安县改名为安次县,县议会推举刘钟英、马钟琤重修县志。刘、马俩人则取旧志“阙者补之,冗者删之,略者详之,谬者纠

  • 中庸俟

    二卷。清陈运熔(详见《大学俟》)撰。是书以《章句》第一章为首章,第二章为第一章,又并第三第四第五章为第三章,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章为第四章,又以“诚者自成”至“纯亦不已本”为第二章。凡《章句》三

  • 澹思子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是篇乃是王世懋讲学之书。认为孟子之所以不及孔子,是因为其“性善”之说。此书亦收入《王奉常杂著》(明万历十三年(1585)刊本)之中。

  • 古今千字文

    三卷。清钟禄(1473-1542)编。钟禄号久轩,正白旗满洲人。是书系钟禄自抄之本,凡辑《千字文》三种三卷。第一卷,周兴嗣《次韵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本;第二卷,彭元瑞《恭跋御制

  • 威海卫志

    十卷,首一卷。清毕懋第修,郭大文续修,王兆鹏增订。毕懋第字衡南,康熙年间太学士。郭大文字尧赡,威海邑人,以拔贡任县丞。王兆鹏,邑人。郭文大见威海乃海防要塞,而县志久缺,矢志纂修新志,以存文献,其网罗旧

  • 躬行实践录

    十五卷。清代桑调元撰。桑调元见《论语说》条。此书是由作者的门人把他晚年讲学的语录分类整理编辑而成,原名称作《夜炳录》。全书主要以程朱一派学说为宗旨,重点论述儒家“敬”、“仁”之道,反对把儒家学说与佛、

  • 太谷县志

    ①十卷。明乔允升修,戴可进纂。乔允升字鹤皋,河南孟津县人。出身进士,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来太谷县任知县。戴可进字渐鸿,满州人。由贡士任太谷县知县。《太谷县志》创修于允升,后经兵乱而版帙遗失。清顺

  • 长安获古编

    二卷,补一卷。清刘喜海辑。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山东诸城人。金石学家。刘氏曾在陕西、四川等地做官,获得关中所出周代铜器、秦诏版、汉泥封、新莽十布、唐善业泥等物;在四川则收集到宋代多种铜

  • 春秋集传

    ① 一卷(附《春秋统例》)。唐啖助(724-770)撰,清马国翰辑。啖助字叔佐,关中(今陕西)人,唐代中期经学家。唐玄宗天宝末避地江东,客居不返。曾任台州临海县尉、润州丹阳县尉。著有《春秋集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