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姚文敏集

姚文敏集

八卷。明姚夔(1414-1473)撰。姚夔,字大章,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泰初,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天顺七年(1463)累进礼部尚书,改吏部,加太子太保。著有《姚文敏集》。是集本名《矗堆稿》,后来经其子姚玺刻版时改为今名。姚夔为明中叶一代名臣,政声极响,才远气宏,表里洞达。如有朝议难定者,夔则一言而立决。其诗文乃直抒胸臆,不中绳度,援事而发。如《寄弟诗》中有诗句云“嫩韭蒸来香满口,一餐午膳倍寻常”,可知其太不以词藻为工,直接写来,心境满纸,确实非比寻常。盖姚夔之主在处理朝政事物,而诗文则其技之傍音也。此集今有清光绪中桐庐袁氏刻《渐西村舍汇刊》本及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排《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本传世。

猜你喜欢

  • 赤庐札记

    一卷。清代丁泰(生卒年不详)撰。丁泰字履叔,平湖(今浙江省北部)人。此书主要内容为杂论与考证经义,自《周易》到《孟子》仅有二十节,但说经部分不盲从于旧注,较为实事求是。书中还引了许多清代儒家学者的驳论

  • 陶朱公养鱼经

    见《养鱼经》。

  • 易用

    六卷。明陈祖念(生卒年不详)撰。祖念字修甫,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为著名学者陈第之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书,对音韵学研究有很大贡献。祖念学术成就虽不及其父,但说《易》却胜过一筹。

  • 上元江宁乡土合志

    六卷。陈作霖编。宣统二年(1910)江楚编译局刻本。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清末民初江苏南京人。历任金陵官书局分校、奎先书院山长、上江两县学堂堂长、江楚编译官书局分纂、南洋官报局总纂、江苏省

  • 广雅疏证

    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清王念孙著,后二卷署“引之述”,盖念孙存其子习业之说。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乾隆四十年(177

  • 说文解字斠诠

    十四卷。清钱坫(1741-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对地理和文字学钻研颇深,善篆书,宗李斯,取法李阳冰,沈着苍劲。

  • 春秋中国夷狄辨

    三卷。清徐勤撰。徐勤字君勉,三水(今广东三水)人。曾从学于康有为,治《春秋》经世之学,尤致力于公羊家之说。该书分三篇,每篇为一卷,分别为:《中国而夷狄之》第一,《夷狄而中国之》第二,《中国夷狄进退微旨

  • 礼稽命征

    不分卷。清黄奭辑。黄奭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以天人感应学说论历代礼制的变化,其核心思想大意是:王者制礼作乐本之于天命,然而天命不常,因之历代礼制都有增损、改易。如:唐虞五庙是亲庙四种加始祖庙,其后夏、

  • 中庸合注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乃剽窃《四书大全》而成,内中于饶鲁等人的论说有所征引。书前有吴澄的序,虽于篇末称为序,篇首却称总说,与序体不符,似拼凑而成。

  • 中山沿革志

    二卷。清汪楫撰。汪楫(1636-1699)字舟次,号悔斋。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原籍安徽休宁。康熙己未(1679)应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又充册封琉球正使。后出知河南府,迁福建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