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推求师意

推求师意

二卷。明戴原礼(1324-1405)撰。戴原礼名思恭,字原礼(元礼),一字复庵,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年轻时和父亲戴垚同随名医朱震亨学医,又学医于罗知悌,医术颇精,治疗每有良效。洪武年间(1368-1398)因医名被朝廷征召为御医。治疗疗效显著,颇受朱元璋重视,任太医院使,成为最高医学官员。永乐初年(1403)以老请归,永乐三年复被征召,因其与当年的皇帝朱棣有旧交,并为其治过寄生虫病,所以“免其拜”;年底复乡,不久便离开人间,终年八十二岁。戴氏医学著作较多,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类证用药》等。此书为戴氏所遗手稿,旨在推求朱氏未尽之意,为明汪机所见,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取名为《推求师意》。其医学见解主要是阐发其师朱震亨的主张,在继承上多有发扬。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上戴氏强调“火”的危害,认为“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且人身之火,除君相之外,各脏皆有。气属阳,阳主动,讷而中节,方能周流全身,循环不已,外则护己体表,内则温养脏腑百节。而气之所以能周流不息,无微不至,实有赖于肺气之不断敷布,故曰肺气主气而习治节。血属阴,阴主静,静而有守,方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约束于血脉之中。人在气交之中,常多讷而少静,气功太过,可改变生冲逆之象,阳最易滋长,阴血最易消耗。这些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治病独重血气影响很大,对后来汪机的“营卫论”亦不无影响和启发。本书世无传本,嘉靖中汪氏于歙县得其本而抄录,予以编次,并题书名。有嘉靖十三年(1534)陈桷刊《汪石山医书七种》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陶庐杂录

    六卷。也称《陶庐杂咏》。清法式善(1753-1813)撰。法式善字开文,号时帆,人称梧门先生。原名远昌,乾隆帝为改此名。乾隆进士,官翰林,主持坛坫,垂三十年。后散馆授检讨,官至侍读学士。曾任四库馆提调

  • 论语陈氏义说

    一卷。魏陈群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位至司空。封颍阴侯。《魏书·陈群传》未载陈氏注《论语》、《释文》,隋唐志也无著录,年久亡佚。何晏撰《集解》收入三节。马融据此,附上

  • 乐府指迷

    一卷。宋张炎(1248-约1320)撰。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原西秦(今甘肃榆中北)人,家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张枢之子。张炎幼承家学,宋亡后,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落拓以终。平生工为长短

  • 樊榭山房文集

    八卷。《诗集》十卷。《续集》十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厉鹗博学多才,生平著述颇富,尤精于诗学。著有《宋诗纪事》

  • 孝经述注

    ① 一卷。明项撰。,浙江临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年间(1368-1398)为按察司佥事。(据《江西志》)该书用古文《孝经》本。其诠释之文不务为深奥之论,而是循文衍义,按章标目,词意颇为简明,可谓经家不

  • 伤寒百证歌

    五卷。宋许叔微(详见《类证普济本事方》)撰。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全称《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作者对《伤寒论》研究精深,体会透辟,将书中有关脉、证、方、药诸要点归纳概括,写成歌诀形

  • 变徵定位考

    二卷。清冯水撰。水字叔莹,浙江桐乡人。好声律,兼通西洋乐学原理,故所论颇具精粹。著有《变徵定位考》、《琴均调弦》等。此书凡上下两卷,意在阐明变徵定位。论乐者多遵《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汉书

  • 释骨

    一卷。清沈彤(详见《周官禄田考》)撰。此书为沈氏择取《内经》中所载人身诸骨,又参以其他书中有关内容,加以注释、辨正撰写而成。书中辨正之处颇多,如经筋篇:“足少阴之脉,循耳后上额角”,沈氏认为“额”字乃

  • 三元延寿参赞书

    见《三元参赞延寿书》。

  • 三国志补注

    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仁和(今浙江钱塘县)人。字大宗,号董浦,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初年间召试鸿博,授为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后又自号秦亭老民。他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