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八十卷。清谷应泰撰。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佥事。他自幼勤奋好学,过目成诵,成年后博闻强记,擅长于史学。他对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的体例、写法十分推崇,认为事实包举而精详,叙述简练而隐括,使读者览后对理乱之大趋、政治之得失一目了然。谷应泰利用自己提调学政的有利条件,广泛搜集明朝的邸报,博采众家著述之长,并邀请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学问家作为自己的助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终于完成了八十卷本的《明史纪事本末》一书的撰述。全书的断限是: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梁始,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思宗被迫自缢煤山(今景山)止,包举了有明一代的历史事实。本书史料丰富,叙事简明扼要,首尾一贯,每卷后都有“谷应泰曰”的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一统天下之始、各种制度亟待确立之时,的确表明了作者欲从明朝的兴衰治乱中,为清朝统治阶级寻找经验教训,以确立治国大政方针的目的。例如,该书卷十五《削夺诸藩》,谷应泰指出:明初,太祖将其子孙分封各地为王,名为屏藩京师,实则“国祸之本也”;建文帝时削藩,使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实则“削亦反,不削亦反”,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时也说“撤亦反,不撤亦反”。这说明《明史纪事本末》给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政治决策以启迪。当然,书中也有很多缺点,诸如“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史上的壮举、清朝先世与明廷的关系等重要史实缺略不载,另外,叙事与论断的比例也有搭配不当之处。但该书因修成于官书《明史》之前,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均是一部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史书。《明史记事本末》撰成后,有“筑益堂本”行世。乾隆年间,清廷纂修《四库全书》时将其收入其中。谷应泰还能诗善文,著有《筑益堂集》、《筑益堂诗集》和《博物要览》等书。

猜你喜欢

  • 火攻挈要

    三卷。旧题泰西汤若望授,焦勖述。汤若望(1591-1666),德国传教士。明天启二年(1622)来华。崇祯初,日食失验。徐光启上言修改历法,汤若望被征入局,掌推算。在京时也为明廷监制西式火炮,传授火器

  • 辽阳县志

    四十卷。清裴焕星等修,白永贞纂。裴焕星,光绪三十四年(1908)拔贡,民国十四年(1925)裴焕星任辽阳县县长。白永贞(1867-?),字佩珩,隶满洲镶白旗,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候补

  •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生卒年不详)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

  • 绿杉野屋集

    四卷。清徐以泰(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徐以泰字陶尊,德清(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国子监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官阳曲县知县。徐以泰工诗。其诗皆早年所作,故骨格未就,而时有隽句。该书《四

  • 四书因论

    二卷。清许桂林(1778-1821)撰。许桂林字同叔,号月南,江苏海州人。著有《易确》二十卷、《毛诗后笺》八卷、《春秋左传地名考》、《穀梁释例》四卷、《四书因论》二卷等。是书分十二篇,因勉强论曲直第一

  • 汉魏音

    四卷。清洪亮吉撰。洪氏生平见“比雅”。洪氏与孔氏同时。《汉魏音》刺取汉魏诸儒传注中音读之字,凡数千百条,以《说文》旧部类聚区分之;并以《说文》所无者附见于后。《说文》所有,后讹为他字者,注云某字本某字

  •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

    一卷。陈沈文阿(503-563)撰,清马国翰辑。文阿字国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著名学者沈峻子。少习父业,研精章句。他博采先儒异同,自为义疏,通《三礼》及《春秋》三传,位列五经博士。梁简文帝引他

  • 说文句读

    三十卷。清王筠(1784-1854)撰。王筠字贯山,号篆友,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山西宁乡知县。通经识古,尤精于小学,主要著作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说文韵

  • 小亨集

    六卷。元杨宏道(1189-?)撰。宏道字叔能。淄川(今属山东)人。生于金末,哀宗至大元年(1308)尝监麟游酒税。后又仕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以诗负盛名。元好问为其集作序,称金南

  • 滦京杂咏

    二卷。元杨允孚撰。允孚字和吉。吉水(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未详。集后罗大已称:“允孚以布衣补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皆以咏歌记之。”此集载诗一百零八首。题为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