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听直

楚辞听直

八卷。《楚辞合论》一卷。明黄文焕(详见《诗经考》)撰。此书包括《楚辞听直》、《楚辞合论》两部分。《听直》作于狱中,其命名取屈原《九章·惜诵》“命咎繇使听直”之语,以寄托自己冤屈不平的感慨。卷首有黄氏崇祯十六年(1643)自序,详述著书原由及成书过程。次为《凡例》,主要说明评注体例和收录篇章的原则。《听直》只取屈原作品,遵《汉书·艺文志》的二十五篇之说,但具体篇章录取与排序有异于前人。其八卷为:卷一《离骚》、卷二《远游》、卷三《天问》、卷四《九歌》、卷五《渔父》、卷六《卜居》、卷七《九章》、卷八《大招》、《招魂》共计二十七篇。因黄氏认为《九歌》“歌以九名,当止于《山鬼》(共九篇),”故仍为二十五篇。对每篇的篇题作了重新处理,去掉王逸本“经”、“传”字样,亦删朱熹本每篇冠“离骚”二字,这种作法是合理的。《合论》一卷附《听直》之后,成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首有黄氏自序,叙成书经过。正文一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义而分,计有《听忠》、《听孝》、《听年》、《听次》、《听复》、《听芳》、《听玉》、《听路》、《听女》、《听礼》十篇。后半部分以篇而分,计有《听离骚》、《听远游》、《听天问》、《听九歌》、《听卜居渔父》、《听九章》、《听二招》共七篇。《听直》一书,意在为黄道周与自己鸣冤。在《凡例》中说明狱中成书,并将自身遭遇和屈原相比,称“痛同病倍”,所以对《离骚》“探之必求其深入,洗之必求其显出”。处处强调屈原之忠,以寄托自己牢骚不平。并批判了朱熹关于屈原过忠之论,赞扬“千古忠臣,当推屈子为第一。”本书明显特点:一、对屈原生平行迹和作品的写作年代考证特详。黄氏从《史记·屈原列传》入手,再以作品内容为证,提出屈原在怀王时只是被疏,失左徒之位,并未放逐。并驳诸家认为屈原在怀王时被放逐的说法。关于屈原卒年,据《哀郢》“九年而不复”语,断为顷襄王十年,而非顷襄王二、三年。对于屈原作品写作年代,一一加以考索,认为只有《离骚》作于怀王时,其他各篇均作于顷襄王时。并且逐篇排序,申明理由,其中不少说法较新。黄氏以上说法未必尽是,甚至有的地方纯属臆断之词,但他能从作品内容出发,与史料相印证,这种考索方法是可取的。其有的结论也为后人接受,将二招归入屈原作品,亦被清代至现代不少学者认同。二、对屈原作品的理解,亦有不少正确意见。如对《九歌》的解释,“《九歌》之名,自古有之。非楚俗之歌也。稽原之溯古曰:‘启《九辩》与《九歌》’,又曰‘奏《九歌》以舞《韶》’,又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固自明言之。兹之有作,如后人拟古乐府,代古乐府,因其名而异其词云尔。”这种追本溯源的论断颇切实际。对难解的《天问》分三大段,并以“首溯天地之开辟”,“中胪夏、商、周之治乱”,“末乃归于楚国之事……”就大体而论,是比较符合《天问》实际的。此书亦有不少误说,如说《离骚》“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还认为《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而淫游。”以“骄傲淫游”为屈原自道,确实大违诗旨。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原刻本,清顺治十四年(1657)补刻本,浙江、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藏。近年台湾学海出版社辑印《楚辞汇编》,此书辑入,为当今通行本。

猜你喜欢

  • 今古舆地图

    三卷。明沈定之辑,吴国辅,审定。沈定之,浙江四明(今宁波市)人。吴国辅字期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氏序云:“余父执四明沈定之,究心经世,起而修辑,与予共商,不宜自秘,乃梓之以公于世”,据此该书为沈

  • 谋道续录

    二卷。清代谭旭撰。谭旭字东白,新建(今江西南昌西)人,康熙副榜贡生,官至泸溪教谕,倡导程朱理学,著有《谋道录》。此书是宣扬程朱学说的论述之作,书中多有驳论之处。

  • 对属发蒙

    二卷。不著撰者姓名。全书共分八十一门。其分类颇为琐屑。如节候门,有云上数目下之节候。如三春、三冬之类。又云上虚字下节候,如新春、先春之类。又云上节候下声色,如春光、春容之类。亦为一本俗书。

  • 春秋经传类联

    三十二卷。清王绳曾(1676-1755)撰,屈作梅补注。绳曾字武沂,号蓼原,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幼年时受学于舅父秦道然,讲主敬之学。雍正年间,由进士官扬州府教授,不久归里,主讲东林书院。作梅字嵋雪,

  • 春秋析疑

    二卷。清刘景伯(详见《春秋提纲》)撰。该书是作者所著《枕经堂文集》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下二卷。原为十六卷,该书是其选本,共九十篇。不尽释《春秋》全经,只就其中的疑义分别分析,标经文为题目,间或在下面附注

  • 金陵游草

    一卷。明朱朝瑛(约1640年前后在世)撰,朝瑛字康流,号美之,浙江海宁人。生卒年均不详。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制司主事。著有《读七经略记》、《累衍杂述》、《正谊堂稿》、《金陵游草》等书。该编共包括古今体诗

  • 诗学识要

    五卷。清杨登训撰。登训字鉴泉,舂陵(今湖北枣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嘉庆、道光间,司铎麻阳,性耽吟咏,有诗集行于世。该书前有道光元年(1821)许邦光序,及登训自序,知其书乃司铎麻阳时所作。其书凡五卷,

  • 古韵发明

    一卷。清张耕撰。耕字芸心,山东滕阳人。尚撰《切韵肆考》等。是书分古韵为二十五部:①阿、②乌、③垩、④膺、⑤噫、⑥亿、⑦翁、⑧讴、⑨屋、⑩央、⑾天、⑿约、⒀婴、⒁娃、⒂戹、⒃殷、⒄衣、⒅乙、⒆安、⒇霭、

  • 竹溪县志

    ①不分卷。清徐京陛纂修。徐京陛,江西义安人,贡生,官竹溪知县。竹溪,汉为武陵郡,明割竹山地置竹溪,其僻远与竹山同。竹溪旧有志,自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化为乌有。竹溪兵燹之祸,与竹山相类似。康熙十九年

  • 春秋世学

    三十二卷。明丰坊(见《古易世学》)撰。该书自称因其祖先、宋御史中丞丰稷之《案断》而为之释义,故名世学。但丰稷并无《案断》之书,历家书目亦不见著录,显是伪托。坊平生喜作伪书,常于诸经窜乱篇章,别为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