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湛渊静语

湛渊静语

二卷。元白珽(1248-1328)撰。白珽字廷玉,号湛渊,晚号栖霞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人灭宋,以安丰县丞召之,拒不仕元,在家读书十七年。中年以后出游中原,至大都(今北京),以李衍荐受任为太平路儒学正,修建天门、采石二书院。不久,转常州路儒学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溪州判官。致仕后居杭州西湖,专事著述。有《湛渊集》等著作。白珽家于西湖,有泉自竺山汇于其门,湛然下见白石,若隔一膜,白珽爱之,取名湛渊,因以自号。有客来访,皆坐榻就渊,侃侃而谈,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以及滑稽诙谐等,无所不谈。谈后随笔记录,以备遗忘。白珽风漂尘转,走南北半天下,所闻日益广,得说日益多。其友人周暕将其说整理成编,定名为《湛渊静语》,所收十不一二。后又残缺,仅存二卷。全书杂记诸事,内容广泛,多有可取,如,开卷所载宋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为厉鄂作《宋诗纪事》所未收,可补史传之缺。辨饶双峰论《供范》五行一条,颇有心得。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足资参考。又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据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司马光著此书,以明《孟子》未可尽信。其说未见他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王安石喜好《孟子》,自作《孟子解》,其子王雱与其门人许允成皆为之注释。盖唐以前《孟子》皆入儒家,至宋代乃尊为经书,元丰末年又追封孟子为邹国公,建庙邹县,皆王安石所为。白珽谓司马光《疑孟》实由王安石异议相激而成,确为新论。书中亦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谓“皎然铜碗”为《龙吟歌》咏房琯事,诗家未有引用者,不知李贺《昌谷集》中实有假龙吟歌:谓“匡谬正俗”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也是史绳祖《学斋占毕》之说,不免疏舛或因袭。大体看来,可取者为多,足资治文治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武林往哲遗箸》、《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本草述

    三十二卷。明刘若金(生卒年不详)撰。刘若金,字云密,潜江(今属湖北省)人。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崇祯中乞病归里,隐居志医。此书成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作者广集诸家之说,加上自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生卒年不详)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

  • 兰室秘藏

    三卷。金李杲(生平事迹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书名是借战国时《素问》撰成后藏于“灵兰之室”的典故,以示此书中所撰方论极为珍贵之意。此书刊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李氏晚年的著作。原刻本前有至元十

  • 金氏文集

    二卷。宋金君卿(约1064年前后在世)撰。金君卿,生卒年不详,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浮梁县)人。庆历进士。皇祐二年(1050),官秘书丞;五年,官太常博士。累知临川,权江西提刑。入为度支郎中。君卿曾读书

  • 河东盐法志

    十二卷。清觉罗石麟撰。石麟,正红旗人。由笔帖式官至江宁布政使。雍正五年(1727)迁山西巡抚。是书雍正初年官修,于五年告成,时石麟在任署名。是书卷一为盐池、禁垣,卷二为畦地、种治、渠堰、山泽、滩地,卷

  • 易象大意存解

    一卷。清任陈晋撰。任陈晋字似武,号后山,一号以斋,江苏兴化人。任大椿之祖父。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徽州府教授,以通经闻名,有《燕喜堂文集》、《后山诗集》。此书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阐明易象

  • 锡金志外

    五卷。清华湛恩(沐云叟)纂。此志前端列序文一首,末署道光癸卯沐云叟自叙,无姓氏。沐云,乃华湛恩,字孟起,江苏无锡人,官太和县教谕。华氏家藏书万卷,邑中掌故无不精熟。著者自叙云:“尝编读前志,参稽往籍,

  • 史记抄

    九十一卷,补遗十二卷,首一卷。明茅坤编辑。茅坤(1512-1601年),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善古文,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生平事迹详

  • 经稗

    六卷。清郑方坤(生卒年不详)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

  •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