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学

礼经学

七卷。清曹元弼(详见《礼经校释》)撰。是书卷一为《明例》(自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五大义例,至注疏通例)。卷二为《要旨》上下(上卷论述《冠礼》、《昏礼》至《觐礼》,下卷发明《丧服》、《丧礼》至《特牲馈食》、《有司彻》。而上卷载有凌廷堪、张惠言诸说,大概用以发明总纲)。卷三为《图表》(《宫室图》、《冠服图》、《冕弁冠服丧》、《丧服表》)。卷四为《会通》(认为《易》、《书》、《诗》、《春秋》、《孝经》、《论语》,其指在礼,而《周官礼》为纲,《礼记》,则为其义疏,郑君、孔氏、贾氏之注礼、疏礼,又都用群经来互相证明,《礼记》之处及《大戴》,“三传”之外及《国语》,《论语》之外及《孟子》、《尔雅》,然而,大多列举大义,诸书言礼,还不只此卷所言)。卷五为《解纷》上下(上卷自胡氏培翚《仪礼》非后人伪撰辨,至朝日祀方明朝诸侯先后辨,下卷自丧服变除考,至不摈尸者旅酬无算爵辨)。卷六为《阙疑》(只有一贡,似乎言无可疑)。卷七为《流别》(自礼经注解传述人,至陈澧修礼诸说)。按:曹元弼对于《礼经》有很深造诣。例如,是书卷一内注例,言郑注能于经例,能在无字句处领会经意(认为郑根据高祖之族有服,推出高祖服之类)。疏例认为序言经记没有天子冠法,而李云委貌与弁,都是天子始冠之冠,此为李孟悊之缪。郑注《丧服》引弓云,经之言,实际上表明孝子有忠实之心。而黄庆衰以表心,经以表首,公违背郑注,此为黄之缪。按:如序中所说,贾疏每条,首先引用诸家学说,接下来陈述己意。这都是曹氏独到见解。(是书认为唐时闾里书师,将诸家姓名,概行删去,并入贾氏语中)。其《要旨》、《解纷》各节,也都有识议,但是,所谓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五大义中,实际上应当以贤贤最为重要。《大学》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礼运》曰:“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柳宗元曰:“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礼经》尊尊之礼,大概在古代盛时,处于天子国君之位,必然是有德者。大学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因而,《礼经》尊尊之礼,皆以待圣人在大位者。《中庸》曰:“故大德者必受命。”假若只有尊位而没有德行,则汤可以讨伐桀,武王可以讨伐纣,不能凭借虚礼来保全其尊严。否则,汉之桓灵,唐之懿僖、明之神哲,都可以保全其尊严而传之万世。此必无之事,必无之理,《大学》所以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克己复礼”。后代人君,南北朝五季,姑且不必评说,象唐高宗、玄宗、明永乐,礼仪大废,而顾居尊位,此岂能拿尊尊之义作为护符。实际上,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信守礼仪,是书认为《丧服》绝绛为善制,殊不知正是借此来骄人君而悖天理。一人之身,所谓世文叔父者曾有几人,舍此而绝之降之,只知道尊崇一人,其当然会放任喜怒、暴虐百姓。《周礼》开始有宦寺,而所谓正统之朝,象汉、唐、明,都灭亡于此,不能说不是《周礼》之流毒。殷代以前从来没有宦寺。是书第七卷,对历代用礼功效陈述很多,然而,东汉、南宋及明朝都灭亡,只因殉节之多称诩,于实际无益。就象西周不过三百年,在春秋以前,礼教就已经颓坏。作制艺者,例言三代之盛,然而,夏禹之后,历年未多,就灭于羿,殷汤之后,历年未多,就放于桐。周昭王南征不复,则所谓三代之盛者,已经大略可见。曹氏是书,细意既多,大纲尤为所重,独所云讲学崇礼者,不应当专责之众人,而必须象《大学》所云“壹是以修身为本”者,才可以治平,这属于应当进一步补充之列。此书有宣统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韩非子集解

    二十二卷。清王先慎(生卒年不详)。王先慎,字慧英,长沙人,官道州训导,著《韩非子集解》二十二卷。王先慎认为《韩非子》“旧注不备,且有舛误,近儒多所匡益”《续四库全书提要》,便依自己的看法,撰成《韩非子

  • 对问编

    八卷。明江应晓(生卒年不详)撰。江应晓,字觉卿,徽州(今安徽省歙县)人。嘉靖末官涪州州判。此书取史籍所载天文、地理、人物、杂事,分条立说,议论多偏驳不纯。书首有江应晓自序一篇,文字颇为聱牙,内容无甚可

  • 两浙兵制

    四卷。明侯继国撰。继国,号龙泉,金山卫(今属上海)人。世袭指挥使,事迹不详。此书第一卷首列全浙海图,并附以解说及沿革、兵制。又析浙省十府各为图说,详列兵制、烽堠、倭犯等目。杭州、嘉兴、湖州三府为一图;

  • 尚书约注

    四卷。清任启运撰。任启运字翼圣,荆溪(今江苏宜兴)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任氏学兼汉、宋之长,且无所偏依。本书到光绪年间,由其族孙任筱沅以抄本付梓。此书先列目录于卷首,每篇之下,都注明

  • 尚书剩义

    四卷。清黄璘(详见《周易剩义》)撰。《尚书剩义》一书,其体例与璘所著另书《周易剩义》大致相同。璘认为经书之义,诸说有未备未当者,而己著书弥补之,故曰“剩义”。其书分条疏解经文,然无甚发明,大抵为讲章之

  • 草书集韵

    五卷。不著编者姓名。书中取汉章帝以下至元人章法,按韵编排,每字之下,各著书写之人。此书用韵是依《洪武正韵》,可推测作者为明代人。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 憨山诸言

    一卷。明代释德清撰。德清,为明代四大师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号为憨山。详见《清华击节》辞条。《憨山诸言》是德清自撰的言论集。对为什么参禅、学法;怎样持戒护身,弘教,以及有关佛教问题多有言载。是了解

  • 性理真诠

    四卷。法国人孙璋(?-1767)著。璋字德昭,一字玉峰,耶稣会士,雍正六年(1728)入中国。中俄交涉时任译员,后卒于北京。是书凡四卷,第二、三卷又析为上、下两卷,实为六卷。第一卷言灵性之体,第二卷言

  • 梦观集

    ① 六卷。元释大圭撰。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晋江(今属福建)人。至此间,居泉州紫云寺。其集本二十四卷:梦法一卷,梦揭一卷,梦事一卷,诗六卷,文十五卷。后世以其梦法、梦偈、梦事皆宗门语录,杂文亦多青词疏引

  • 春秋四传

    三十八卷。不著撰人,当为元人所作。前有杜预、何休、范宁、胡安国四序,卷首为《春秋纲领》,综述各家议论;然后为《春秋提要》,记载春秋大事;其次为《春秋列国图说》、《春秋二十国年表》、《春秋诸国兴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