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后汉书

续后汉书

①四十七卷。宋萧常撰。萧常,庐陵人,乡贡进士。宋初萧常的父亲萧寿明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帝魏黜蜀之意,欲为更定,著述未成而卒,萧常秉承父志作《续后汉书》。该书尊蜀汉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传十八卷,而吴、魏之事编入载记共二十卷,此外又有音义四卷,义例一卷,于蜀志增传三十二,废传四;移魏志传入汉十;吴志废传二十;魏志废传八十九。书中多援裴松之之注,建安以前之事多依据范晔《后汉书》,建安之后事又不能有所增益,大概此书重在编写的方法,并不在于史事。此书义例精审,颇得史法;萧常所长不在考据,难免有笔误之处。② 九十卷。元郝经撰。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死后追封冀国公,谥文忠。生平事迹载《元史》本传。郝经曾于中统元年(1260年)使宋,为贾似道拘留使馆十六年,著书七种,《续后汉书》即其中之一。当时萧常的《续后汉书》尚未在北方刊行,故郝经未见,特著此书以更正陈寿以魏为帝系的谬误,实为将《三国志》旧文重新编次。此书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因中间各分子卷,实际卷数为一百三十卷。以昭烈帝为本纪,吴、魏为列传,诸臣则按汉魏吴的顺序排列。另有儒学、文艺、行人、义士等诸传,志八,以补《三国志》所缺。各卷前有序文,终有议赞,专作义例以申明编撰大旨。该书持论颇为不苟,但亦有与史实相出入之处,郝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多有裨于世教。《续后汉书》与作者所撰《陵川集》皆于延绣年间由官方刊行,但明代以来传本就已稀少,今存全篇完好者十之六七,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四库全书》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残缺之处不复采补;而书中有与今传《三国志》相异之处则加案语注明,以资考证。原书中的附注为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苟宗道,字正甫,后官至国子祭酒,注文于该书的去取义例,颇有发明。

猜你喜欢

  • 芸晖馆稿

    十四卷。明茅翁积(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茅翁积,字稚延,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副使茅坤之子。其性豪荡不羁,以任侠自负。故所作多文酒燕会之词。是集凡诗十卷,文二卷,乐府二卷,而以行状、墓

  • 易图疏义

    四卷。清刘鸣珂撰。刘鸣珂字伯容,蒲城人。此书因《易学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其稍有异同的是,解《大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圣人兼指羲、文,不是专指伏羲。至于“则之”

  • 还冤志

    三卷。北齐颜之推(见《颜氏家训》)撰。历代史志均有著录。《崇文总目》小说家作《还冤志》三卷,《文献通考》、《直斋书录解题》作《北齐还冤志》,殆因旧本之首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遂误以冠于书名之上。《太

  • 薛子庸语

    十二卷。明薛应旂(见《薛方山纪述》)撰。此书为他讲学之语,分为二十四篇,各以首二字为名,而每条皆冠以薛子曰。由门人向程作音释。书中主要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如认为心即道,人心本与天通。圣之所以为圣者,在

  • 蕙风丛书

    七种,三十八卷。清末民国初况周颐(1859-1926)撰。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原名周仪,广西临桂(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光绪优贡生,曾任内阁中书。善填词,尤精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叔问合称“清

  • 虞乡县志

    ①十二卷。清周大儒修,尚云章等纂。周大儒字宗鲁,四川广安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虞乡知县。尚云章字汉辉,邑人,贡生。按虞乡之设,始于后周,隋、唐、宋、五代皆因之,

  • 春秋左传杜注综览

    三十卷。清彭云墟撰。云墟以字行,名失考。该书是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汇编。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 句溪杂著

    六卷。清陈立(1809-1869)撰。陈立字卓人。江苏句容人。道光年进士,官曲靖知府,受业于凌曙。通许氏《说文》、郑氏《礼》,而于《公羊》用力尤深。有《公羊义疏》、《尔雅旧注》、《白虎疏证》、《说文谐

  • 楚辞评注

    十卷。清王萌(生卒年事迹不详)撰。王萌,字逊直,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诸生。《楚辞评注》卷首有王萌自序,目录,并附《后记》。《后记》说到各篇作者和此书弃取篇目标准等问题。此书由王萌评注,其侄王远(字带

  • 中庸说

    ① 五卷。清毛奇龄撰,门人章大来、楼宅中、朱樟、陈佑及其子远宗与侄文辉编定。此书立说异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归宗刘宗周,主慎独之说。毛氏恃才好辩,持论难免偏颇,此书也不例外。书后附有其门人子侄之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