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方言

续方言

① 二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1696-1773)字大宗,别字堇甫,浙江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后罢归,杜门著书。自号秦亭老民。晚年主讲粤秀、安定等书院。学识淹博,于小学、史学成就尤著。所著尚有《石经考异》、《史记考异》、《汉书疏补》等多种。《续方言》搜辑《十三经注疏》及《说文》、《释名》诸书中方言语词,以补《方言》之遗,计五百二十二条。其类次一依《尔雅》,唯不明标名目耳。搜罗古义,颇有裨于训诂也。“惟是所引之书,往往耳目之前显然遗漏,如《玉篇》引《仓颉篇》云:‘楚人呼灶曰寤。’……凡此诸条皆六朝以前方言,正可以续扬雄之著,而俱佚之,岂举远者反略近欤?又书中引《说文》:‘秦晋听而不闻,闻而不达谓之’、引《史记集解》:‘齐人谓之颡,汝南淮泗之间曰颜’诸条,本为扬雄《方言》所有,而复载之,亦为失检。然大致引据典核,在近时小学家犹最有根柢者也”(《四库提要》)。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七谓此书暗依《尔雅》之文为次,惟末十一条无次序,当是后所附入者也。“卷首有齐息园(召南)、胡稚威(天游)二序,《艺海珠尘》所收者,失载此二序。”按二序皆未载成书年月,胡朴安谓书当成于乾隆八年(1743年)以前。《续方言》有《杭氏七种》本、《艺海珠尘》本、《昭代丛书》本、成都存古书局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钱塘汪大钧所刊《道古堂外集》本善,书后附载章炳麟识语。② 二卷,清戴震撰。是书为刘复于北京书肆中购得戴氏手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者。罗常培考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三十八年(1773年)前戴氏所作。罗氏序云:“然其经始虽后于大宗,而实闭户暗合,未尝相袭。盖大宗汇辑群书,依《尔雅》类次,但不明标其目。而东原所辑,俱以原书为序,未经排比。又大宗所引用之书,于《十三经注疏》、《逸周书》、《战国策》、《说文》、《释名》、《经典释文》、《玉篇》、《集韵》而外,尚有《博物志》、《水经注》、王逸《楚辞》注、高诱《淮南子》注、韦昭《国语》注、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郭象《庄子注》、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善《文选注》、颜师古《急就章注》、王应麟《急就章补注》等十余种。较东原所引,惟缺《荀子》杨倞注一种,余则博赡过之。”又云:“且即两家同引《公羊传注》、《说文》、《释名》三书互校之,则杭有戴无者凡十三条,戴有杭无者凡二十二条,互有详略,不相雷同。至大宗于《说文》泛称‘俗语’‘或曰’及方域不明者,皆削而不书;东原于《释名》舌腹、舌头、横口、口之喻,亦不入录,斯盖义例之殊,非关各人之疏密矣。窃谓东原于致力《方言》之余,初亦有意补苴扬书,惟涉笔摭录,未遑理董,及见大宗所续,引据类次,均出己右,遂止于二卷。不再裒集,而以其关扬雄本书者,采入《方言疏证》。……自《方言疏证》成,此稿遂废。”是书有1932年前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36年收入《安徽丛书》第六期《戴东原先生全集》。

猜你喜欢

  • 梁文纪

    十四卷。明梅鼎祚(生平见《才鬼记》)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

  • 八代文钞

    不分卷。明李宾(生卒年未详)编。李宾字烟客,山东梁山人。本书首列文家姓氏,起屈原至明钟惺,共九十二人。别无卷目。序云:“文之为物,善行而数变。东西京而下,由晋、唐历宋迄明,宗工钜匠,在在可数。暇日遴撮

  • 胜朝殉扬录

    三卷。清刘宝楠(详见《论语正义》)。该书记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坚贞不屈,殉职扬州及随殉官民若干人。现有通行本。

  • 集程朱格物法

    一卷。清代王澍(1668-1743)撰。作者针对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中“格物者为格去物欲,还虚明之本体”的观点,摘取程朱学说中的关于“致知格物”的重要论述加以驳斥,旨在批驳陆王学说。

  • 礼经通论

    一卷。清邵懿辰撰。邵生卒年未详,字位西,仁和人。邵懿辰“性峭直,能文章”。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慕方苞、李光地之学,曾与曾国藩等游处,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杭州,邵氏因偕同清巡抚王有龄

  • 子相文选

    五卷。明宗臣(1525-1560)撰。宗臣,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累迁刑部员外郎。贬福州布政使司左参议时,曾率军击退倭寇。卒官时仅三十六岁。著有《宗子相集》。其

  • 酣古堂法书

    四卷。清穆大展刻。无卷数次序。其中收黄山谷《题武昌松风阁诗》一卷。鲜于困学草书一卷。祝枝山自书诗二卷。《松风阁诗》真迹原《三希堂法帖》所摹,此本与之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书笔笔凌空,毫无俗韵,而此刻

  • 莲心室遗稿

    一卷。清俞富仪撰。俞富仪,生平不详,字宝娥,安徽婺源人,俞祖声之女,沱口郎传仁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民国初年刻本,书前有胡廷圭序言,江峰青、俞振书等题词,江峰青为其写有小传,其弟俞庸升写有节略,书后有

  • 真主灵性理证

    二卷。意大利卫匡国(?-1661)撰。卫匡国字济泰,耶稣会士,崇祯十六年(1643)入中国,除回罗马一次为耶稣会在仪式问题上作辩护以抗多米尼古人外,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传教。清初他从杭州北行抵长城而止,所

  • 光学揭要

    二卷。英国赫士(详见《声学揭要》)撰。清朝中后期,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西方各种科学书著输入中国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经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翻译而来,如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馆,专门从事此类书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