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序

诗序

① 二卷。《诗序》是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序》的简称,其作者从古至今,说法不一。原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都各自有序,东汉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及其序散失不存。独毛诗及其序流传下来。一般认为《毛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与大序又称为古序与续序、前序与后序、首序与下序等等。其作者,郑玄《诗谱》说: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王肃《孔子家语》说: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后汉书·儒林传》说:卫宏受学谢曼卿作。《隋书经籍志》说:子夏创,毛公及卫宏作。王安石说:诗人身作。程颢说:小序为国史之旧文,大序孔子作。曹粹中说:《毛传》初无序,是后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之说,郑焦、王质及朱熹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称子夏矣。“小序”与“大序”之区分,通常把置于各诗题目之后、诗句之前以归纳每一篇主题的部分作为“小序”;把《诗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的序文作为“大序”。《毛诗正义》说,大序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该序文结束。其主旨是总论《诗经》的基本内容。目前学术界多同意此说。也有人认为《诗序》意在总结《诗经》各篇要旨,并无大、小之分、是书内容,主要有五点。一、解释每首诗的主要旨意。它开创了系统研究《诗经》之学。二、提出了诗有“六义”的观点。《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其中的“风、雅、颂”是由作品的乐曲不同、内容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其“六义”之说对研究《诗经》及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三、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四、提出了《诗》有“正变”的观点。五、提出了《诗》“美刺”作用的观点。其不足是在解释诗时每每穿凿附会。单行本有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② 不分卷。不著撰者姓氏。是书首列篇目,次为《诗序》,各篇皆首录篆文,后为楷书释文。于各篇之下,间或附以续说、考补、续考等,以补《诗序》之所不及。所续说、考补、续考各条,多主《毛诗注疏》,如《周南·桃夭》篇续说云:“后妃赞助君子,使天下有礼,婚娶以时,故言所致。”是书所引,多袭前人,鲜有发明,然其训诂名物,解释疑义,皆以《诗序》为本,故不失为一家之学。有明刊本存世。

猜你喜欢

  • 周易郑氏注

    三卷。辑佚书,清张惠言辑。张惠言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著有《虞氏易》、《周易郑荀义》,辑有《周易郑氏注》三卷。王应麟曾辑有《周易郑氏注》,作三卷,刊于《

  • 便宜十六策

    一卷。旧题汉诸葛亮撰。考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著述详列于传后,无是书之名。故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疑附托者所为,甚为有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此书名作《武侯十六策》,引晁氏之言曰十六策者

  • 东昌府志

    ①五十卷,首一卷。清胡德琳等修,周永年等纂。胡德琳详见乾隆《历城县志》。周永年字书昌,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著名的藏书家。曾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承担佛

  • 五鹊别集

    二卷。明卢宁撰。生卒年不详。卢宁字献子,号冠岩,南海(今广东)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登州府知府。受业黄佐之门,佐乐典序即卢宁所作。此集中所收官南京刑部时讲学新泉精舍之作,是门人程子明

  • 群经冠服图考

    三卷。清黄世发(生卒年不详)撰。黄世发,字弱中,晋安(今福建闽侯县东北)人。是书略以郑氏释礼,于弁服皆有通例,而散在诸注,读之茫无端绪,故仿李如圭《仪礼释宫》之意以类相比,使成条贯,自序称乾隆四十七年

  • 校正四书释地

    八卷。清阎若璩(1636-1704)撰,顾问重编。若璩字百诗,号潜邱,江苏淮安人。清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疏证》等。问字备堂,江苏高邮人。官河南知县。若璩原书未加编次,顾问为之重为编定。分为三类,地理

  • 尔雅贯珠

    一卷。清朱铨编辑。铨字衡臣,浙江仁和人。尚辑有《山海经腴》。是编卷首有朱氏自识。正文分释训、释亲、释宫、释乐、祭名讲武、释器、田器网罟、肴食、衣服、旌旂、圭璧金石、弓箭羽革、释天、星名、释地、释山、丘

  • 禹贡川泽考

    二卷。清桂文灿撰。桂文灿字子白,广东南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陈澧弟子。本书本其师陈澧之说,以康熙乾隆地图及召南水道提纲为根据,参以陈澧所著的《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再参考群书,间下己意

  • 达斋春秋论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该书评论《春秋》史事,总结历史经验,折衷三传,而不主一家之言。全书重点在于议论,而不在于考证。不录经文,有所论说,则标举题目,往往以后世盛衰之迹与《春秋》史事相对照

  • 仪礼郑注句读

    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清张尔岐(1612-1678)撰。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汗漫。山东济阳人。隐居教授,不求闻达。博学多识,尤精《三礼》,其学守程、朱之学。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