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疏义

道德真经疏义

①十四卷。宋江澄(生卒年不详)撰。江澄,太学生,宋人,其余不详。撰有《道德真经疏义》。宋徽宗赵佶,曾经为《道德经》作解,引起宋代学者纷纷研究著述。江澄撰此书,就是为了疏证《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其书效仿杜光庭著《道德真经广圣义》的体例,又与章安所作《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体例相近。前列经文御注,次为解义疏证。逐句阐述,疏文繁衍;广引旧籍,多以《庄子》、《周易》文理相参。然宋徽宗解释“道德”,其文简约;而江澄之疏,称道之为物,无所不在,无所不通,万物皆由道,赞成“道无尽而德可修”之论。后世学者对此书予以肯定。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其书“语皆精审”、“文理周密”,使读者“读徽宗之注,不觉其简;澄之疏文,不厌其繁。”然江澄注疏,局于御注,缺少宏通阐述,白璧微瑕。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②六卷。宋赵志坚(生卒年不详)撰。赵志坚,一作至坚,金元间人,其余不详。撰有《道德真经疏义》。历代研究老氏之学的学者,一直对道德是否一体争论不休。赵志坚认为,道是微妙之本,德是慈济之迹,二者有别,主张分论。他将《德经》四十四章分为三类,第一,一章,立宗;第二,四十二章,广谈义理;第三,一章,结会归宗。这种分法与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将下卷四十四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相类似。赵志坚认为,以前诸家《老子》注疏,多依事物,不得道之真谛。故他所做释文,思去物华,念归我实,不依外物,直言其意,明白晓畅。《道德真经疏义》缺损很多,但从存录部分也可知该书体例。此书将各章分节注疏,章题之下,总论此章主旨,并于上文注疏之后依次写明节内句数。因而使整篇释文清晰明朗。此书对于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实有可参之处。然其缺损较多,颇为可惜。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跨鳌集

    三十卷。宋李新(约1104年前后在世)撰。李新,字元应,自号跨鳌居士,生卒年不详。仙井(今四川仁寿县)人。元祐五年(1090)进士。刘泾曾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堪称一绝。元符三年(1100),上万言书。

  • 罗氏识遗

    见《识遗》。

  • 靖海纪略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著有《浪吟集》一卷。

  • 四书注疏撮言大全

    无卷数。清胡斐才(详见《四书撮言》是书首有纪昀序及斐才自序。大旨以《朱子集注》为主,自序称“自《朱子或问》、《朱子语类》证以诸儒之说。于本文有字义未安者,特为阐发。集注中有未训口气者,复畅其词,参互考

  • 增订四书贯解

    无卷数。清朱良玉撰。朱良玉先著有《释注大全》,因其过于繁复,另加采择而成是书。书首有自序,采用《朱子章句集注》原本。所谓贯解,列于书的上方,有全旨,有节解,大约从《朱子或问》、《朱子语类》中采录较多,

  • 书集传辑录纂注

    见《尚书辑录纂注》。

  • 新法算书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

  • 甘泉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吴鹗峙、王熙泰修,厉鹗等纂。吴鹗峙,山东沾化人。举人,乾隆三年任甘泉知县。王熙泰,盖州(今辽宁盖县)人,乾隆七年知甘泉县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浙

  • 饶双峰年谱

    一卷。作者不详。本谱是为宋饶鲁所编的年谱。饶鲁字伯舆,号双峰。宋代理学家。朱熹再传弟子,先后在东湖、白鹿、西涧、安定、石洞诸书院讲学。故本谱所记,惟讲学之事较详。有《永乐大典》本。

  • 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