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金文最

金文最

六十卷,清张金吾(1787-1829年)编。张金吾,字慎旃,别字月霄,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年二十二补博士弟子员,即弃去,潜心于文献的收藏、整理和著述工作,著有《爱日精庐藏书志》、《两汉五经博士考》、《十七史引经考》、《白虎通注》等。《金文最》为金文总集。金文的纂辑,早在金亡以后不久即有人开始留意,元代文学家姚燧在《牧庵集》中曾经指出,由金入元的文人冯渭曾“搜辑金代文章积若干百卷”(《中书右三部郎中冯公神道碑》,见《牧庵集》卷二十),其后惜无传本。张金吾有感于金代之文声名价值不亚于唐、宋、元、明四代,而自来无裒辑其文、以成传世之作者,因而矢志网罗,广采博搜,积十二年之勤,三易其稿,终于萃成书。书名为“最”,取《公羊传》“会,犹最也”,即会聚之义。全书除收录《拙轩集》、《滏水集》、《滹南遗老集》、《庄靖集》、《遗山集》、《二妙集》等金人别集之文以外,诸凡《金史》、《三金礼记》、《大金吊伐录》、《三朝北盟会编》等书以及地志、金石、医书、谱录之作无不广征博采,录入各类文章约计一千七百九十余篇。原书一百二十卷,后删并为六十卷。其中包括赋、乐章、骚、诏令、册文、制诰、铁卷文、策问、表、奏疏、箴、铭、赞、颂、记、序、跋、书、札子、议、论、原、辨、说、文、牒、檄、榜、指挥、关、符、碑、墓碑、塔铭、行状、哀辞、祭文、传、疏、青词等文体。清人黄廷鉴在《〈金文最〉序》中评此书时认为,清人郭元釪裒辑金诗成《全金诗》,人嘉其补一朝之缺,然而尚有《中州集》、《河汾诸老集》为之蓝本;《金文最》则于数百年散佚之余加以草创,事虽同功,其工作之勤、难度之大,则远远超过后者。从《金文最》所收作品看,金代上承辽与北宋,金文也接辕继轨,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易排而散,去靡而朴”的传统,沿着反对浮华轻艳文风的道路继续发展。虽然金朝仅据中国之半,但是由于北人禀有雄深浑厚之气,习染峻厉严肃之俗,风教固殊,气象亦异,故发为文章,类皆华、实相副,骨力遒劲。有光绪八年(1882年)粤雅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苏州书局刊本和中华书局1990年整理本行世。

猜你喜欢

  • 诸经品节

    二十卷。明杨起元(详见《证学编》条)编。杨起元删纂道、释二家之书,汇而成帙,共二十卷。其中道家有《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太元经》、《文始经》、《洞古经》、《大通经》、《定观经》、《玉枢经

  • 爨下语

    二卷。明张复(生卒年不详)撰。张复,字子远,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生平事迹不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四卷,而《四库》馆臣所用浙江巡抚采进本为二卷,即分上、下二卷。每条各以偶语联比成文,体例类

  • 回疆志

    又名《新疆回部志》。四卷,首一卷。清苏尔德纂修。苏尔德字韬园,长白人,乾降三十四年(1769)奉命驻护喀什噶尔,为回疆极边之地。按回疆,即新疆,古为雍州外地,汉武帝时始通道,号西域。以天山以南为城郭,

  • 九峰精舍辛卯集

    五卷。清王棻辑录。王棻曾主讲浙江黄岩县九峰精舍有年,此书即辑录其辛卯一年中课士之经解文章而成。共十七篇,多为长篇。其内容博赡,不拘汉、宋、元、明解经之说,颇有新意。如罗藻新“太姒为文王继室考”,此说始

  • 带经堂诗话

    三十卷。清王士祯(1634-1711)著。生平详见《带经堂集》辞目。张宗楠(17041765)纂集。张宗楠,字汝栋,别号含广。浙江海盐人。其家为海盐世族,即所谓涉园张氏。张宗楠曾多次参加省试,屡荐不中

  • 诗经说约

    ① 二十八卷。明顾梦麟(1585-1653)撰。顾梦麟,字麟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崇祯副贡,曾集三吴名士为应社,诗文雅驯,为时所宗,人称织帘先生。清人入关后,绝迹城市,潜心著述。除是书外,有《

  • 簳珠仙馆诗存

    七卷。清吴庆焘(约1900前后在世)撰。吴庆焘字宽仲,号烟然,榜名庆恩,字文鹿,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江西候补道。本书系作者晚年自定稿卷。王乃征撰《弁言》说:“庆焘少作

  • 续礼记集说

    一百卷。清杭世骏(1697——1772)撰。杭世骏,字大宗,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经、史学家。举雍正乡试,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纂《三礼义疏》。改御史,条上四事忤旨,下

  • 石屋珙禅师语录

    二卷。元代释清珙(生卒年不详)撰。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

  • 读说文证疑

    一卷。清陈诗庭(生卒年不详)撰。诗庭字画生,号妙士,嘉定(今上海市)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知县,不就。是书于《说文》不可解说之处,则引群书以求确解。如“莍茮徽实,裹如表”者,“裹如表”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