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续文献通考

二百五十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续文献通考》。其编修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三十二年初稿完成后进呈,乾隆乃命依照《三通》形式,将《续文献通考》与《清朝文献通考》分别成书,是书则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九年间定本刊印。其体例为:“田赋考”六卷,“钱币考”五卷,“户口考”三卷,“职役考”三卷,“征榷考”七卷,“市籴考”三卷,“土贡考”二卷,“国用考”四卷,“选举考”十三卷,“学校考”四卷“职官考”十四卷,“郊社考”十二卷,“群礼考”三卷,“宗庙考”五卷,“群庙考”五卷,“王礼考”十四卷,“乐考”二十卷,“兵考”十四卷,“刑考”六卷,“经籍考”五十八卷,“帝系考”七卷,“封建考”四卷,“象纬考”六卷,“物异考”十三卷,“舆地考”八卷,“四裔考”十四卷。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事止于宋嘉定末年,分为二十四考。是书记事则上接《文献通考》,始自宋宝庆元年(1225)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门类也治袭马书,只将郊社考分为郊社、群祀二考,宗庙考分为宗庙、群庙二考,是共为二十六考。是书价值虽不能与《文献通考》相提并论,但其采用的事迹以正史为主,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文集,并传以史评语录,材料相当丰富:汇集了宋、辽、金、元、明五代400多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较之明代王圻所撰二百五十四卷的《续文献通考》,是书体例清晰,舛错较少,其史料价值也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是书编成后由武英殿刊印,清末浙江书局有复刻本。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续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本子。至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明万历年间曾在松江府刊刻,但后来由于清政府的贬抑,清代一直未见刊刻,至今就更加少见了。

猜你喜欢

  • 花部农谭

    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壮年曾随著名学者阮元在山东、浙江各处作幕宾。嘉庆六年(1810)举人。后家居不仕,专心著述。他精通经学,兼工天

  • 春秋集注

    四十卷。高闶(?-1153)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著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

  • 长子心钤

    不分卷。旧题明戚继光撰。戚继光已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录。此书四库馆臣疑为后人伪托,非戚继光自著,甚为有据。其理由为:书中《对垒号令》一条云,南塘戚少保谓此为束伍第一阵法,屡战屡胜,皆由于此

  • 春秋左氏传述义拾遗

    八卷。清陈熙晋(1791-1851)撰。熙晋一名津,字析木,号西桥,义乌(今属浙江省)人,优贡生,以教习、知县累官宜昌府知府。治《左氏春秋》,著有此书及《春秋规过考信》、《河间刘氏书目考》、《日损斋笔

  • 丧服变除图

    一卷。吴射慈(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三国吴志》没有射慈传记。《孙休传》中说“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业”。《孙奋传》说“传相谢慈等谅奋”。裴松之注,慈字孝宗,彭城人,见《礼论》,撰《丧服图》及《

  • 素心阁诗草

    二卷。清郑蕙撰。郑蕙,生卒年不详,字雪兰,浙江永嘉人,郑松岩之女,同知平阳殷执中侧室。清代诗人。此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书前有李慈铭为之所作墓志铭,张景祁,章铤、朱宝善、宋谦、郑锡甲、曾纪石及

  • 来复堂集

    二十五卷。明曾维纶(约1595年前后在世,)撰。曾维纶字惇吾,江西乐安人。生卒不详。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官至嘉兴府同知。著有《来复堂集》。此集二十五卷,前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黄洪宪序,称

  • 愈愈斋诗稿初集

    二卷。《文稿初集》四卷。清史念祖(1842-1910)撰。史念祖,字绳之。江苏江都人。二十岁初任官为通判。后因功授道员衔。累官至广西巡抚,罢归。后以副都统衔在东三省办事。受徐世昌弹劾罢官。卒后,赵尔巽

  • 周易辑闻

    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梅撰。汝梅字号、生卒年皆无考。《四库提要》谓其为商王元份之七世孙,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经义考》引袁桷语也云,汝梅,善湘子,为宰相婿。卑退自修,精易象,有《

  • 宝铁斋金石文跋尾

    三卷。清韩崇撰。韩崇,字履卿,江苏元和(今吴县)人。书前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严保庸序及董国华、潘曾绶等人题诗。书中跋尾,对金石多有考证评论,其中不乏新的独到见解。如“裴岑纪功碑”,系东汉碑刻,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