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韵集

韵集

一卷。晋吕静撰,龙璋辑。《隋书·经籍志》著录《韵集》六卷,晋复安令吕静撰。是静曾官晋复安令矣。《魏书·江式传》云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是静为《字林》作者吕忱之弟矣。忱、静为西晋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人。是书《新旧唐志》并云五卷,异于《隋志》而同于《江式传》,盖《隋志》并序目计之,原书固以五声为五卷也。据江式之说及佚文所提供的情况,《韵集》大概是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各为一篇;不分韵;每一篇中,凡是同音字都列在一起;所收字多魏晋间俗体,大抵与《字林》相为表里;有简略注释。吕静的审音能力不高,所以江式批评他“音读楚夏,时有不同。”(《魏书·江式传》)颜之推《家训·音辞篇》云《韵集》以成仍宏登合为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清段玉裁云今《广韵》“成”在十四清,“仍”在十六蒸,别为二韵;“宏”在十三耕,“登”在十七登,亦别为二韵;而吕静《韵集》“成”“仍”为一韵,“宏”“登”为一韵,故曰“合成两韵”。今《广韵》“为”“奇”同在五支,“益”“石”同在二十二昔,而《韵集》“为”“奇”别为二韵,“益”“石”别为二韵,故曰“分作四章”。此尚可以考见韵首崖略。陆法言《切韵序》谓吕静《韵集》等六家韵书,“各有乖互”。是韵书当以《韵集》为最早。清任大椿《字林考逸》引许观《东齐纪事》谓宋朝真宗时,陈彭年与晁迴、戚纶条贡举事,取《字林》、《韵集》、《韵略》、《字统》及《三仓》、《尔雅》,为礼部韵。是《韵集》宋景祐(1034-1038年)时尚存,与《字林》同为学者所援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字林》五卷而无此书,则《韵集》亡于《字林》亡佚之前矣。龙璋所辑之本,因清任大椿《小学钩沈》辑本,重加增益,并稍变体例而成。以唐陆德明《尔雅音义》所引郭吕者别为“存疑”附后。是编有民国间攸县龙氏铅印《小学搜佚》本。

猜你喜欢

  • 商君

    见《商子》。

  • 吴郡名贤图赞

    二十卷。清顾沅编辑,孔继尧画像,张应麟汇传。顾沅字湘舟,长洲(今苏州市)人,道光间官教谕,喜收藏旧籍及金石文字,曾辑刊《赐砚堂丛书》。该书记苏州地方名贤五百七十人。正面为画像,背面列传赞。现有道光八年

  • 论语包氏注

    一卷。东汉包咸(生卒年未详)撰。咸字子长,会稽曲阿(今浙江绍兴)人,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承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官至大鸿胪。咸所作章句,用张禹说。然其书隋、唐《经籍志》都不著录。幸为

  • 被褐先生稿

    十七卷。明华善述(1545-1621)撰。华善述,字仲达,江苏无锡人。是集凡十七卷。只末一卷为杂文,余皆为诗。据集前世贞序称:“其诗或并比兴而忘之,大概不可为典要。”深有不满之意。但亦将其列为四十子之

  • 史韵

    二卷,明赵南星(1500-1627)撰。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元氏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选司员外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被诬专权植党,贬官为民。

  • 佛家通载

    见《佛家历代通载》。

  • 宁化县志

    七卷,清祝文郁修,李世熊纂。祝文郁,曾任宁化县知县。李世熊,邑人。《宁化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印。兹篇于建置沿革之利弊损益,反复阐明。有难明处,则加小注以释之。有关诗文分隶各门。艺文则只列书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

  • 易经渊旨

    一卷。旧本题吴郡归有光(1506-1571)撰。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仆寺丞,事迹见《明史·文苑传》。该书每卦摘论数条,大抵皆因袭旧说。间有自出新意者,如《说卦传》“坤为

  • 平陆县续志

    二卷,首一卷。清刘鸿逵修,沈承恩纂。刘鸿逵字子仪,河北昌黎人,出身进士,光绪五年(1879)任平陆县知县。其办赈出力,升直隶州。沈承恩字汉卿,浙江山阴县人。曾任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知州。光绪初年,任特用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