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óng

【源】 ①唐虞之际,封鲧于崇(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5里),谓之崇伯。舜殛鲧于羽山,以其国更封诸侯。至商末有崇侯虎,周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6,7,12,15,60)。一说,古崇国在旧同州府境(故治在今陕西大荔)(87)。②北魏时吐谷浑��鸠部有崇姓,见《魏书》(44,242)。【望】永兴(17,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崇颖,唐开元登科,吴郡人,见《苏州府志》(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商时侯国也。其地在今永兴鄠县东 (按: 当即今陕西之户县),崇侯虎不道,周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亦云: 唐虞之际,封鲧于崇,谓之崇伯。舜殛鲧于羽山,以其国更封诸侯。商末崇侯虎,西伯 (按: 即周文王) 伐崇,降之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商末崇侯虎西伯代崇降之”,不通,显然有误。) 子孙以国为氏。

宋代有崇大年,青田令(一说“浦城知县”); 明代有崇刚,扬州卫都指挥,靖难被执,不屈而死; 清代有崇士锦,乾隆庚辰进士。

猜你喜欢

  • 读音:Chuán《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shè【源】 或为社南、社北氏所改(62)。【布】 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湖南湘潭(373)、宜章(377)、甘肃永昌(392)、台湾桃园、屏东(64,68,261)、北京、辽

  • 補禄

    读音:Bǔlù【综】 晋惠帝时殿中中郎将补禄彪,见《姓氏英贤传》(6,7,12)。

  • 万忸于

    读音:Wànniǔyú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当与“万纽于”同。《姓氏词典》有载,其注“万纽于”云: “又作万忸于。……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复为于。” 《郑通志

  • 乞失迷兒

    读音:Qǐshīmíér【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乞失迷儿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克实密尔〕(24)。元代“色目人”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收

  • 纥豆陵

    读音:hé dòu líng纥豆陵氏,代人,孝文改为窦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南三字姓》)魏武命为纥豆陵氏,其归华也,魏孝武复之为窦氏。(见《路史》)梁御因官北边,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见《周

  • 思力

    读音:sī lì【综】 为突厥首领之姓。隋时有思力俊斤,见《隋书》(60,62)。历史上突厥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隋书》 注云: “为突厥首领之姓。隋时有思力俟斤。”

  • 读音:Dú【源】 见《姓苑》(15,21)。【布】 大陆南方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临汾、运城以及吕梁、晋中等地区均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未详其源。

  • 阿拉爾

    读音:E-lā'ěr【综】 清驻防索伦正黄旗与正红旗中均有阿拉尔氏,世居默尔根城、格尼必拉、打牲等地(259,260)。又,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富隆阿之继妻为阿勒尔氏(260),〔阿勒尔〕似即阿拉尔之异译

  • 泥什勒

    读音:Níshílè【综】 清镶红旗蒙古护军噶尔玛之妻为泥什勒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