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壽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吴仲雍(即虞仲)之后有常寿氏(12,15,17,60)。②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6,60,62)。【望】 会稽(17,418)。【人】 常寿邦,春秋时宋大夫(6)。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②郑樵注云: “姬姓,吴仲雍之后。” 以名为氏。
春秋时越有常寿·过,为大夫。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吴仲雍(即虞仲)之后有常寿氏(12,15,17,60)。②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6,60,62)。【望】 会稽(17,418)。【人】 常寿邦,春秋时宋大夫(6)。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②郑樵注云: “姬姓,吴仲雍之后。” 以名为氏。
春秋时越有常寿·过,为大夫。
读音:hú【源】 驩兜(帝尧之臣,一说,黄帝之子)有佞臣狐功,见《墨子》(60)。当尧舜时已有狐姓(62)。 ②春秋时晋唐叔虞之后,其在戎、狄者为狐氏,见《姓苑》(17,21,60)。③周平王之子王子
读音:Páilóng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清初,蒙八旗之镶黄旗人阿什岱,即姓排龙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又作“揆龙”。
读音:Guìqí元代色目人姓氏。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元)世祖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诸色人不当差徭者万余人充桂齐,令明安领之。《兵志》有桂齐卫亲
读音:Chè【音】又音Chè(17,86)。【源】黄帝臣謵朋之后(17,62)。亦见《字汇》(86)。【望】楚郡(17,418)。《姓氏词典》 据《姓考》 收载。其注: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 系黄
读音:Dènɡ【源】 见《中华姓府》(63)。
读音:Zhīlí【综】 以形骸支离为氏。《庄子》有支离益、支离疏、支离叔、支离无胀(9,11,17,60)。但宋邓名世认为,《庄子》中之支离疏之辈皆系寓言,未必系人之姓名(7)。似以邓说为是。
读音:qiāng qiū【源】 见《姓苑》(7,9,12,17,21)。【变】 一作〔羌邱〕(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按:疑此本地名,以地为氏。
读音:Túshān【源】 古有涂山国,禹娶涂山氏之女,涂山氏之后(9,11,17,60)。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诸侯之地,其说有三:其一,禹合诸侯于涂山,见《左传·哀公七年)。故城在今安徽蚌埠西淮河东
读音:bēi【源】 见《姓苑》(15,21,24,60)。【布】今大陆有此姓。【人】杯承宠,宋元丰年间知洪州(15,21,24,60)。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市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
读音:Bēngrú珞巴族姓氏。本部落名,或以之代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