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ā

【音】 今亦音A-(91)。【源】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官名,保护教养之官),支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阿伏氏、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7,12,17,60,70)。 ③唐时右屯卫将军金城郡公阿罗憾,为波斯人,见桑原骘藏《隋唐西域人华化考引》(242)。 ④明清时云南大理府邓川州知州阿氏,为白族(253)。今白族姓。 ⑤明清时云南大侯州(今云县南)巡检司土巡检阿氏,为布朗族(253)。 ⑥明时云南巨津州(在今丽江巨甸)同知阿氏、石门关巡检司土巡检阿氏,均为纳西族(253)。今纳西族姓(151)。 ⑦明时云南开化府新现寨(在今屏边西北)土舍、乌蒙乌撒东川镇雄怀德司(在今彝良)、蒙化直隶厅南涧土县丞、蒙化州(今巍山)土千夫长、蒗蕖州(今宁蒗)土知州均为阿氏,系彝族(253)。今为彝族姓(130)。 ⑧明清时云南永宁府土知州为阿氏,系蒙古族(253)。 ⑨清时贵州安顺府土司阿姓,始于明洪武年间(72)。 ⑩清时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土司阿氏,系蒙古人(72)。 ⑪清满洲八旗姓巴尔拉氏、乌扎库氏等后均改为阿氏(180)。今满族姓(181)。 ⑫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汉姓为阿(190)。 ⑬达斡尔族德力根氏汉姓为阿(189)。 ⑭土(195)、傣(205)、羌等族均有此姓。【望】 河南(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阿薄,北魏时鹅青之禆将(21)。阿其麟,明时代州人,嘉靖进士,知晋宁县(6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上海之松江县,安徽之贵池,河南之卢氏,山西之太原、长治、运城,甘肃之酒泉,永登,青海之天峻,新疆之塔城、布蝴津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土、藏、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风俗通》 曰: “伊尹为阿衡,支孙以官为氏。”伊尹,商汤时重臣,曾任主管教养的阿衡之职,其后代支系子孙或以 “”为氏。② 《魏书·官氏志》 载: 北魏阿伏干氏、阿单氏、阿贺氏等,并改为单姓 “”,则此当出自鲜卑族。③清代满族姓氏乌扎库氏、巴尔拉氏亦改为单姓“”,见 《满族姓氏录》。④当今,不少民族取名时以 “”字起首,如蒙古族或有名阿拉坦桑者,简而呼为阿拉坦。原为金库之意,后将其分为姓名两部分,而自谓姓 “”。⑤达斡尔族有 “阿尔丹” 氏。或取其首音谐“”而为单姓。⑥土族之阿姓为名字所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元朝甘肃行省郎中失喇率部归附明朝,其孙名阿吉,后以阿为姓。一音ē。

唐代有阿光进; 明代有阿其麟,代州人,宁晋知县。

猜你喜欢

  • 桐同

    读音:Tóngtóng《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编》 收载,未详其源。

  • 烏木克圖

    读音:Wūmùkètú【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阿吉素之妻为乌木克图氏(260)。

  • 艾里耶夫

    读音:Àilǐyēfū现行维吾尔族姓氏。受俄语的影响,姓氏词尾以 “……夫” 标示。其姓名构成一般为“名+姓”。今有铁衣甫江·艾里耶夫。维族诗人。见《中国人的姓名·维吾尔族》。

  • 右淑沛

    读音:Yòushūpèi历史上高车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一作右淑师。历史上的高车族十二姓之一。”或作“右叔沛”。

  • 彤魚

    读音:Tóngyú【源】 彤鱼,古国名。黄帝次妃彤鱼氏生夷鼓,为黄帝第三妃,见《国语》(7,11,60)。【变】 一作〔肜鱼〕(9,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国语》注

  • 读音:bó【源】 亳,商汤时都城(亦称南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支庶以为氏(17)。亳,古都邑名,其地有三,南亳、北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40里)、西亳(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故亳氏系以地名为氏(

  • 读音:Dá《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其注称: “唐有怛烈。”未详其他。

  • 火寻

    读音:huǒ xún唐居支庶分王为九姓,六曰火寻。 (见《唐书·西域传》)

  • 颛孙

    读音:Zhuān sūn颛孙姓源自祖名。春秋时,陈国公族之后公子颛孙在晋国为官,子孙遂以祖名为姓。颛孙姓早期主要在河南中东部活动。颛孙姓历史人物有颛孙师,春秋末陈国人,为孔子弟子,好学深思,喜

  • 读音:Xié【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多此姓,尤以宜兰、花莲为多(64,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引 《太平图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