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源】①吴后有馀氏,见《路史》(60,62)。②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山之阳,有馀氏(60,62)。③晋时有馀頠,著《复姓录》。自云出自傅馀氏(6,12)。韩馀氏、傅馀氏、夫馀氏均为汉时复姓。此三复姓之后或均有馀氏。④鲜卑族有馀氏(6,12)。⑤西夏人姓(24)。⑥辽东馀氏,夫馀人,其先为夫馀之种,其后入居中国,遂以国为氏,后改为馀氏(242)。一说,百济王姓馀氏(11,17)。 【望】雁门(17,60,418)。 【布】浙江江山有此姓(325)。 【人】馀蔚,东晋末后燕荥阳太守,原扶馀王(61)。馀惟兴,明时博平人,嘉靖中麻合州吏目(21)。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为傅馀氏所改。《广韵》曰: “傅馀氏本自傳说,说既为相,其后有留於傅巖者,因号傅馀氏。秦乱,自清河入吴。汉兴,还本郡,馀不还者曰傅氏,今吴郡有之。” 傅馀氏省而为傅氏,当亦有省而为馀者,故郑樵注云: “晋馀頠, 著《复姓录》, 自云本出傅氏。”②疑亦为韩馀氏所改。《广韵》 称: “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弃于齐。号韩馀氏。” 当亦有馀氏,此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按: 韩与周王室同姓。) ③或为夫馀氏所改,而以夫馀为氏者所出殊异。《姓氏考略》 据 《路史》注称: “吴后有馀氏。”《中文大学典》 注引 《风俗通》亦称: “吴公子夫概弃楚,其子在国,以夫馀为氏。”此当系出姬姓。《中国姓氏大全》注称: “古渤海国有扶馀府,居者以地名为姓。” 《姓氏考略》 据 《北史》注称:“百济国王姓夫馀氏。此以国为姓。一作 ‘扶馀’。”其后或亦为馀氏。④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云: 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亭之阳 (按:欧馀亭,《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欧馀亨”,误)有馀氏。亭有山,亦以欧馀名之,即昇 (升) 山,在今浙江吴兴县东。此当以地为氏,省而为 “馀”,系出姒姓。⑤或云出自鲜卑族。然而郑樵注称: “《前燕录》有馀元、馀和、馀严崇,旧云 ‘鲜卑种类。’ 然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按:郑说不足以服人——同姓而不同源者比比皆是矣,何独 “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⑥或出自羌族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称: “(西)夏有翰林学士馀精方。”⑦馀、余,古代为不同的两个字,各自为姓,自不同。今“馀”可简化作“”,馀姓或亦写作“”,馀、余二姓遂混而为一。

《姓氏词典》 称: 战国时燕有馀崇; 《中国姓氏大全》载: 十六国时后燕有馀蔚,扶馀王。南朝宋有馀庆; 隋代有馀璋。

猜你喜欢

  • 析龟

    读音:xī guī卫后有析龟氏。(见《路史》)

  • 读音:gāng刚,姓。(见《正字通》)伐齐取刚寿。(见《史记·穰侯传》)

  • 逹瑚哩

    读音:Dáhúlī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呼哩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疑即达呼哩。清乾隆时镶白旗副都统博斌,姓达呼哩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隋唐时契丹有达呼哩氏;

  • 伏侯龍

    读音:Fúhóulóng《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北周有大将军伏侯龙·恩。”疑此即 《续通志·氏族略》所收之伏俟龙氏,盖因侯、俟形近而讹; 恩为惠之讹。参见“伏俟龙”条。

  • 厚丘

    读音:hòu qiū【源】 春秋时厚丘为鲁大夫采邑(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40里厚丘镇)(17,60),因氏。亦见《姓苑》(7,9,12,21)。【变】 亦作〔厚邱〕(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 薩布禪

    读音:Sàbùchán【综】清镶蓝旗蒙古马甲薄罗特之妻为萨布禅氏(260)。

  • 士疆

    读音:Shìqiáng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齐后有士彊氏。” (按: 强、彊古代为通假字。故“士强”,或与“士疆” 同氏,或为士彊之分族。)

  • 翰佳

    读音:Hànjiā【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锡喇穆楞(一作西拉木楞)(23,63,260)。【变】一作韩佳(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拜都克

    读音:Bàidūkè【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官保之妻为拜都克氏(260)。

  • 麥丘

    读音:Màiqiū【源】 春秋时齐桓公至麦丘(故城在今山东商河西北),麦丘老人年八十三,祝桓公寿,公封之麦丘,其后因以为氏(6,9,12,17。60)。【变】 一作〔麦邱〕(6,17)。【望】 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