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汤思退生平

汤思退生平介绍

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龙泉人。>>查看汤思退的诗词古文

成就荣誉

  宋绍兴十五年(1145)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秦桧病危时,召见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嘱咐后事,各赠黄金千两。思退“虑其经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闻知,以为思退不是秦桧朋党,升任同知枢密院事。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遗书宋廷,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浚上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准奏,传谕制止议和,思退深为不安,上疏力辩,排斥主战派张浚,致使张浚被罢官,死于谪途。孝宗则命思退修书,答应将四郡割给金。不久金又挑起战事,孝宗甚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思退督江、淮军,思退推辞。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思退议和撤备之罪,思退被罢官,在贬往永州途中,忧悸而死。

相关信息

后事

  汤思退死后,其子兵部尚书汤硕,奏请将其父归葬祖籍。宋孝宗准奏,敕葬汤思退于浙江景宁县鹤溪镇西直弄汤山。但据《浙江通志》记载:汤思退之墓,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因汤思退为宋孝宗背了黑锅,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异不同的石马和石仲翁、石兽等像。1985年,汤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马、石仲翁、石兽等像被移入丽水市万象山公园之中。汤思退后裔在景宁县鹤溪镇汤氏宗祠内祭祀先祖,汤氏宗祠悬额为“歧国公宗祠”,殿内供有歧国公灵位。清代史家公正的认为:“汤思退乃属救时之相,因朝中显要多为张浚门人,故而贬其名。”汤思退著有《徽宗实录》150卷、《竹轩小集》等书为传世之作,其家族世系被收录于《括苍金石录》。

回乡怀感

  汤思退因主和,被谪回老家处州景宁鹤溪,但未至老家已逝途中,其生命历程中留下的最后一首西江月词,寥寥50字,却写出了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官宦生涯,以及被谪后的悲苦又无奈之情。附:西江月 《被谪怀感》。

人物介绍

汤思退世居何处?

  (无为)

  汤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战或和、忠奸善恶、是褒是贬,历来是国人争议的对象,特别是其世居之处,众说纷纭,有扯旗之嫌。考史者,当以古史优今史、正史优野史、实见优虚传的原则纵考古今,最大限度还史于真实。今考,汤思退诞生于丽水,就读于丽水,除工作外生活于丽水,亦安葬于丽水。云和汤侯门村(即现今龙门)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宫,或避难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后裔完全迁到该村,此后子孙繁衍。

思退世居丽水。

  据通用版本《汤氏族谱》的一般记载:唐末,一世祖汴梁玑公,任青田主簿,辞官后遂居青田;二世永高迁居龙泉石笏村(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汤高,封婺国公,徙龙泉县东南届首(即汤侯门村);十一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官拜丞相,爵岐国公,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国公,乃处州钜族。

  《汤氏改建宗祠记》也载:“我族当赵宋时,自芝田徙剑川石笏,再由石笏迁县东南届首,尔时簮缨不绝,门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庙于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规模极宏,结构亦美,世人所称汤丞相祠堂者也。”

  在原龙门村对面的渡蛟村,现为云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岁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由承事郎杭州路临安县尹致仕叶现撰、承事郎处州录事孔林书、嘉议大夫处州路总管兼管内勤农事卢景篆刻。汤镛为思退第四代孙。碑载:“君谠镛,字伯韶,姓汤氏。汤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国公思退显,丞相从祖,(讳)稻赠大中大夫,繇龙泉西乡石笏,徙家县东南届首(即汤侯门村),子姓蕃衍成聚,环邑里皆汤姓地,因以氏著。”碑文所提及的“稻公”乃汤高之子,“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图诗云:“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绩循良,民颂父母,致仕还乡,卜居乐土,石笏迁来,界首始祖。”说明真正在汤侯门建村的应当是稻公,并非其父汤高。

  元至政元年(1341)岁次辛巳三月甲子日志、奉政大夫江淛等处儒学提举黄习撰、提举班惟志书、通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政知事韩涣篆刻的《处州汤氏义田之碑记》(现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记载:“处之汤氏最为钜族,宋南渡时,岐国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国公载之长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龙泉西乡徙家东南届首凡十世……”

  综上所载,思退的世居之地应当就在汤侯门村,然而,《宋史》卷371《汤思退传》载:“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并未载明是处州哪县哪乡之人。古人重视坟莹,故记载详实,考其世居,纵观历代墓厝之所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思退之父为举公,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魏国公举公之像”配图诗云:“寿至九十有一,无疾白日飞升,狮峰山下座玉,松楸永护崇陵。”《族谱》另有详载:“封魏国公,元妣叶氏,合厝丽水三都狮子岗;续妣高氏,厝花园,今处州府后堂;再妣郑氏,厝丽水一都天井岭。生三子:思退、思进、思运。公迁龙泉东南届首。”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图诗云:“公才天纵,举世崇钦,宏文获选,驰誉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权贵,佐宋丹心,爵封岐国,名重古今,风化墓上,古栢垂阴。”另有详实记载:“公厝丽水风化,建有庵守祀,曰停云庵。妣叶氏生三子:硕、沐、致;续妣何氏生二子:榴、转。”

  思退之子的坟厝有如是记载:“硕公:厝丽水之杨岭兮,山廻水抱;致公:佳城绝邑,九松寺(丽水)边,路人来往,口碑犹传。”此后记载:致公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致公之后的谨公,生德清公、德范公,德范公厝汤侯门大草林,坐南。以后坟莹记述非常详尽,都为汤侯门村之瓯江两岸之地。

  思退的主要活动之地亦丽水。许多资料均记载:思退幼年曾在处州南明寺僧房读书。《宗谱》先人遗迹篇记载了多处丽水之地:云山堂,右堂在丽水县,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间处州路总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门,今改为丽水县公署;退思轩,右轩在云山堂后,为思退公静养室,今废已久;停云庵,右庵在丽水东乡风化,为思退公之子硕、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莹,今仅存基址。

  以上讲述足以说明,汤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动中心均在丽水,并未转移至其它各县。

汤侯门乃其行宫,亦为后代避难繁衍之所。

  汤侯门,距丽水80里,水路畅通。该村是八百里瓯江中段美丽的江滨村寨,有龙门八景诗柳岸为证:“依依杨柳护村西,不羡苏堤与白堤,飞絮浑疑春日雪,客来换渡晓光迷。”汤氏把该村作为行宫,非常具备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汤侯门建村,举公迁至该村,经过汤氏几代人的建设,汤侯门已初具规模,现存于水下的许多碑记足见其盛。

  明成化五年(1469)岁次已丑十月立的《习善堂碑记》载:“栝苍槎东南届首,节妇汤阿夏、适事汤怀仁无嗣,誓发心同夫投礼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记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记》云:“本里坛越信士汤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胜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现身,请僧供奉三宝香灯……”还有上文所述的《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等。此外还谱载的先人遗迹:义士亭(后谐音称议事厅或米子亭),右亭在龙门区渡蛟村,为石屋老人镛公建,按镛公置义田以惠族,为范文正公后第一人,故人称为义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龙门区汤侯门村尾,为镛公建,守父坟之庐,今废已久。

  直至1986年水库淹没之前,龙门、渡蛟村的建筑规模空前,现今的移民依然记忆犹新。龙门社殿气势宏大,其立柱一个难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两米多长大块的石板铺就,世人称之为官道,遗存的房屋也气势恢宏。足见当年必定为世族人家所为。

  汤侯门“丞相之后”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在龙门的外垟村,尚存刘伯温(1311-1375)亲自撰并书的《汤滨墓志铭》残碑,署名“江浙等处知枢密院事刘基撰并书、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石末篆刻”。“浙江通志馆”也记录了该碑文,其目录为:“刘祝群:《刘诚意伯撰并书汤滨墓志铭残榻跋》,《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3期,1945年8月。”虽然汤滨墓已被盗贼捷足先登,但根据谱载“汤滨公墓厝在云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为志,附图,每墓均有石柱。”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该墓。《汤滨墓志铭》为残碑,断字较多,但也略懂一二,碑云:“(□为残碑断字处)□因以为氏望出范阳山中者最著,龙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师婺国载实,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龙泉西乡迁家东南届首……铭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达于乡以鬯,□世弗遗。”

  族谱记载之中,出现了断代史。思退之子:硕、沐、致、榴、转,仅载明“硕公,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沐公,武翼大夫;致公,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虽有硕、致两人的坟厝记载,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迁徙等记载均欠详实。

  据分析,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内被杀害。岳飞沉冤21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修宋史列志传记。此后秦桧均以“奸臣”现世。宋绍兴30年(1159年)8月,汤思退却仍坚持与金国议和的政策,御史陈俊卿趁势上奏弹劾汤思退,言其“挟巧诈之心,济倾邪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之父子恩也。”同年12月,宋高宗诏准,罢免汤思退相权(后复相位)。宋隆兴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再次诏罢汤思退宰相之权,太学生张观等欲治汤思退于死地,其联名72人上书论汤思退议和误国。汤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饶),闻太学生之请,气愤忧悸而死,年47岁,此后身败名裂。据汤氏代代口传,此间,思退儿子及族人均惧怕被朝庭所杀,四处逃跑,隐姓埋名而居。也许汤侯门就是他们的避难之所,也可能汤氏外居它乡,时过境迁之后,致公后人才回汤侯门村的,现已无从考证。也许这就是造成“断代史”的原因。

汤氏后裔各处繁盛。

  谱中“乔迁”篇载:永定公由青田徙丽水浮云乡;永高公由青田迁居龙泉西乡石笏;高公迁东南届首;稔公迁婺州;稷公居缙云;思凤、思相、思康派下迁居杭州昌化县杨公坞;滨公从汤侯门迁居丽水西乡汤村;德范公迁居渡蛟;再朝公云和县;启选公迁居陈袋林;家护公迁松邑潘坑上马山;启芳公迁松邑香菇寮;学圣公迁松邑北门;述颜公迁居杭州于潜县米师潭……

  正如谱所载,汤氏为处州巨族,迁徙各处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宁、杭州等各处均有“岐国公祠”的牌子,说明他们也是汤思退的后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无法逐一考证。

人物墓地

景点简介

  汤思退墓,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凤化村的后山上,但这座南宋时期的坟墓早已面目全非。

  在330国道边一空地上停好后,下车穿过凤化村的弄堂往后山走。一路上,汤真淼和汤碧华不时指着路旁房子墙基的石块、水渠边上的石板、水池边沿的石条说:“这些石头,都是从我们太公坟里抬来的,整个凤化村到处都是。”

  从瓯江边的330国道穿过凤化村,再往后山爬了100多米后,我们来到一片桔林里。在一根水泥电线杆附近,汤真淼和汤碧华停下来,指着边上一个坑状地块告诉记者:“太公的坟墓就在这个位置上!”

  汤思退是一位历史名人,他的坟墓有许多文物,恢复坟墓、保护文物合情合理;恢复坟墓、祭祀祖先是我们民间的传统。黄肚村100多位汤氏子孙曾到凤化村汤思退坟墓遗址祭祀,并和当地村民商量恢复坟墓的有关事宜。

坟墓规模

  汤思退死后,宋孝宗“念前故”,追封他为“歧国公”,并准许灵柩运回家乡安葬。
有材料表明,当时处州府的官员考虑到汤思退有“歧国公”的封号,要奉旨礼葬,日后处州府和属县青田每年都要祭祀,便将汤思退的灵柩安葬在丽水和青田的交界处——凤化村的后山腰。

  《汤氏族谱》几百年来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汤思退坟墓所在的那片山,上到山顶、下到瓯江、左右各至两边山岗,都是墓地范围。凤化村63岁的老人章子成回忆也证实了汤碧华的说法:“过去这一片地都是汤家买去的,坟前直到溪边不准村里人盖房子的!”

  坟墓的规模很大,坟前有四个很大的台阶,从坟堂依次下降到山脚。从山脚往上,第二个台阶最大,少说也有300多平米,其它三个台阶要小一些,大约有几十个平米。山脚第一个台阶,放置着一个和真床大小差不多的石床。第二个大台阶最为壮观,不仅摆放着12对十二生肖的石兽,还有很多石狮子、石翁仲。

  这些东西后来慢慢地都被破坏了。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村里人盖房、铺路、修渠缺乏好的石材,而汤思退墓地有大量的石材,村民们便纷纷到墓地去挖取石材。正因为如此,如今在凤化村,墙角、路边等随处可见汤思退墓地的石材。

未列保护

  汤思退坟墓已经被破坏,相关文物除少数几件外都已经难寻踪迹,整个南宋宰相墓仅存墓地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凤化村碾米厂门前水沟上发现了汤思退坟墓的一块墓志。墓志碑文共35行,每行32字。当时志石已断裂,并有多处文字脱落。该墓志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几位盖房子的村民到后山汤思退坟墓前挖石材,在离地面大约两米深的地方发现了这块墓志。当时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听说后,赶来制止了,这块墓志后来被抬到生产队的碾米厂存放。

  据时任博物馆(文保所)馆长许旭尧介绍,该墓志发现之前,史料上只有汤思退去世的时间,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却一直不详。当年他们发现墓志后,才知道了汤思退的出生年月,弥补了史料的空白。

  为此,记者专门翻阅了《宋史》卷371《汤思退传》以及黄肚村汤氏子孙保存的清朝道光辛巳年(1821)和清朝光绪乙未年(1895)两个版本的《汤氏族谱》,发现上述史料中的确没有关于汤思退出生年月的记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丽水地区医院(现为丽水市中心医院)曾从凤化村买走汤思退坟墓前的一匹石马。

  至于汤氏子孙有人说市区万象山公园上的石马、石翁仲来自汤思退墓,许旭尧否定了这种说法:“万象山上的石马、石翁仲是从通济堰边上轿马郑村何偁(何澹之父,南宋)墓移来的!”,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汤思退坟墓遗址并未列入文物保护点。但是,青田县章村乡黄肚村汤氏子孙想要恢复汤思退坟墓,必须得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猜你喜欢

  • 嵇含

    嵇含(公元263年—306年),字君道,家在巩县亳丘(今河南省巩义市),自号亳丘子,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人,嵇康的侄孙。生于魏景元四年,卒于晋光熙元年,年四十四岁。陈敏作乱时,被荐为广州刺史。刘弘死后,嵇含留领荆州。嵇含素与司马郭劢有隙,司马郭劢乘夜杀害了嵇含。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虽然《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兴元年(304年)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 李峤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王铉

    生卒年不详。武后时人。武后长安四年(704)为文林郎时,曾题诗于卫州共城县百门陂。事迹见《金石萃编》卷六五《百门陂碑》。《全唐诗外编》收断句2。

  • 刘将孙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须之目。”《彊村丛书》辑有《养吾斋诗馀》一卷。

  • 李贯道

    贯道,字师曾,裕子。至正甲午,登进士第,授将仕郎、饶州路鄱阳县丞,未上。用荐者改詹事院掾史,寻扈驾清暑上京卒,所著有《敝帚编》等集。

  •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 章懋

    (1437—1522)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谷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 祝德麟

    祝德麟(1742-1798)一说德龄,字趾堂,一说字止堂、芷塘。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提督陕西学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掌礼科给事中。其诗以性灵为主,著有《悦亲楼集》。

  • 游次公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又号寒岩,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理学家游酢侄孙,礼部侍郎游操之子。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著有《倡酬诗卷》,存词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