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李光生平

李光生平介绍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查看李光的诗词古文

生平

  宋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078年12月16日)丑时,李光出身 。李光童年时不做恶作剧,其父李高称赞他说:“我的儿子是云间之鹤,将要使我家业兴旺。”李高去世后,李光居丧尽礼如同成人,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礼法。守丧期满后,入太学,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进士。调任开化县令,任内有政声,朝廷召他到都堂审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官,改知平江府常熟县。徽宗宠臣朱勔的父亲朱冲倚势横暴,李光囚绑其家僮治罪。朱冲大怒,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为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刘安世住在南京(应天府),李光执学生礼前往拜见。刘安世告诉他在司马光那里听到的一句话:“学问应当从无妄中入门。”李光欣然领会。授任太常博士,升为司封。首先指责士大夫阿谀奸佞成风,甚至援引荀卿‘有听从,无谏诤’的话,来堵塞言路;又认为怨嗟之气,聚结为妖气。王黼厌恶他,令吏部任他为桂州阳朔知县。刘安世听说李光因为议论政事被贬,写信称赞他。当时李纲也因评论水灾一事离开朝廷,住在义兴,他在水驿等候李光,亲自出来喊道:“不是赵州李司封的船吗?”逗留几天,二人定交而别。后授任司勋员外郎,升任符宝郎。

  郭药师叛乱,李光知道徽宗有内禅之意,便交出符玺,对知枢密院蔡攸说:“陛下所为,都违背众心。今日之事,没有皇太子就会国、家俱危。”蔡攸很畏惧,不敢有异举。宋钦宗受禅即位后,提升李光为右司谏。钦宗到东方,小人离间两宫关系,李光请求商议奉迎典礼。又奏称:“东南财用,被朱勔耗尽了;西北财用,被李彦耗困了;天下根本之财,被蔡京、王黼耗竭了。借名应奉,其实到了私家,官府没有半年的储蓄,百姓没有十天的积粮。请求根据旧制,三省、枢密院通知军民财计,与户部计算一年的收支,控制国家费用,选择官吏考核,使财源归一。”

  金人围攻太原,援兵没有立功。李光说:“三镇之地,祖宗百战才得到它,一旦送与敌人,怎么立国?希望诏令大臣商议攻守之策,仍暗中派人檄令河东、河北两地,征发全部强壮兵丁策应,首尾掩击敌人。”升任侍御史。当时舆论主张实行王安石之政,诏令张榜于庙堂。李光上疏反对。

  蔡攸打算趁保卫太上皇行宫入都,李光说:“蔡攸如果入朝,则百姓必定导致变乱,万一惊犯陛下车驾,臣会犯不预言之罪。希望早些贬斥他。”当时已修治撷景园为宁德宫,而太上皇后想到禁中居住。李光说:“禁中,是天子的宫殿,正应使陛下寒暖方便,奉迎太上皇后入宫,也应当禀太上皇,交有关部门讨论典礼。”便把李光的奏章,交付有关部门,让两宫大臣奏知,太上皇后便住在宁德宫。

  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弃职而逃的有五十二人,罪过相同而惩罚相异,舆论纷然,李光请求交付大理寺公正处理。太原被围,事态危急,李光上言说:“请就地委任折彦质征发全部晋、绛、慈、隰、泽、潞、威、胜、汾八州民及本路各县弓箭手,使守令各自统率。如果有土豪、士人愿意当首令的,给予他们初官、应副器甲,协力赴援。女真族劫持亲王,以三镇为借口,势必深入,请大修京城守御装备,以击碎敌人的阴谋。”

  又上言说:“朱勔托口应奉胁制州县,田园第宅,富比王室。请求选择清廉强干官员设立机关,追究朱勔父子及奉承监司、守令,如胡直孺、卢宗原、陆蜫、王仲闵、赵霖、宋晦等人,查根究底,计资没收,把他们强夺的百姓财产还给百姓。”

  李会、李擢被召回任谏官。李光上言说:“蔡京再度执政时,李会、李擢相继为谏官,对政事不发一言;金人围城时,与白时中、李邦彦专倡避敌割地之谋。白时中、李邦彦因此罪罢职,而李会、李擢反被召用,又加入谏诤职务之列。请求撤回成命。”钦宗不予答复。李光请求调任到地方,钦宗也不答复。

  彗星出现在寅、艮间,耿南仲等人都认为感应在外夷,不足忧。李光奏称:“孔子做《春秋》,不记载祥瑞,是想使人君常怀恐惧从而修省政事,没有听说过把灾异归于外夷。”表疏上奏后,被贬任监汀州酒税。

  宋高宗即位后,提升李光为秘书少监,授任江州知州;不久,升任侍御史,都因为道路梗阻不赴任。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从临安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无人敢喧哗。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较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把地方百姓编册,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者,以土豪为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终于得以成功。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学士。

  杜充以建康降敌,金兵夺取马家渡。御营统制王〈王燮〉、王珉历来不和,到这时,率领溃兵在城外扎营互斗。李光亲自到二人兵营,劝说他们先国家后私仇之义,二人都感悟而解。当时逃将、散卒到宣州的,李光都送给很多财物。有水师在繁昌叛乱,逼近宣州境内,李光立即派兵歼击,出敌不意,敌人于是连夜逃走。升任右文殿修撰。李光上言说:“金人虽然深入江、浙,但是违背天时地利,臣已送文书让刘光世率领大军到宣州,合力攻讨金兵。请迅速委托宣抚使周望,约定日期水陆并进。”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把我们当盗贼对待,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巨盗戚方攻破宁国县,抵达城下,分兵四面围攻;李光招募勇敢之士抵御,贼兵惊忧,以致自相残杀。朝廷派统制官巨师古、刘晏兼程来援。敌人急攻朝京门,把竹木编起来当浮桥渡过护城河。不久,敌军爬上城墙,把大炮架在石对楼上。李光下令把竹子编成帘状迎着炮弹,炮弹打来就反附地下,不能伤人。取巨木做撞竿,靠凸凹的小墙抵御对楼,敌人退走。刘晏率领赤心队直捣敌营。敌人假装败退,刘晏追击他们,中了埋伏遇害。师古率领中军大败敌人,敌人逃走。当初,戚方围攻宣州,与他的副职并马巡城,商量攻城计划。李光把信绑在箭上射到他的副职的马前,说:“戚方是穷途末路之寇,上天必然诛杀他,你是将门之子,哪里能依附盗贼?”二人互相怀疑,攻势稍缓,才得到时间作战斗准备,而援军到了。他曾经把匕首放在枕匣中,与家人约道:“城不一定能保住,如果让人来取匕首,我一定会死。你们应自杀,不要落到盗贼手中。”授任他为徽猷阁待制、临安知府。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被授任为洪州知州,他坚决谢绝,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授任婺州知州,刚到任,提升为吏部侍郎。李光上疏极力指责朋党的危害:“议谏大臣,各人怀有避讳顾虑之意,不肯把持危抉颠作为己任。行都在会稽,前后历时三载。从前一年到现在,敌人不再有南渡意向,淮甸近在咫尺,一点也不着意经营,长江千里,不设防备敌,每天怀着怯意细考乘船浮海之计。晋元帝区区草创,还能建立国家,修建宫殿,保有江、浙。刘琨、祖逖与逆胡在并、冀、兖、司、雍诸州抵抗作战,这些地方从未陷没。石季龙重兵已到历阳,晋元帝任命王导都督中外诸军以抗御敌人,没有听过专门躲避胡狄像今天这样的。陛下驾临会稽,江、浙是天下之根本,能够进足以战,退足以守的地方,莫如建康。建康到姑熟一百八十里,其间险要可守之地有六处:江宁镇、碙砂夹、采石、大信,上游则有芜湖、繁昌,都与淮南对境。其余都是芦条枝蔓之地,或是奇岸险滩水势湍急,难于行走舟船。不如预先在各险要之地屯兵积粮,命令将士分管各地,调发邻近乡兵,协力守御。请求明诏命令大臣,斟酌实行。”

  当时有诏令,金兵攻入,各地守臣互相商量,可守可避,得以自便。李光上言:“守臣担负人民、国家的重任,应当责之以存亡。如果预先开启迁避之门,是引诱他们逃跑,希望追回前命。”高宗打算迁到临安,李光受旨节制临安府现时驻扎诸军,兼任户部侍郎,督营缮后之事。李光处理军政适宜,不惊扰百姓而办好了政事。奏请减免两浙历年积欠及九县赋敛,以表示施德自近之意。戚方以管军隶属于李光节制,非常恐惧,跪拜在庭下。李光握着他的手扶起他,说:“你过去做盗贼,我任郡守,抓捕你是我份内的事;现在都是臣子,应当共同勉励忠义,不要以先前的事猜疑。”戚方感激得哭泣起来。又兼任侍读,于是上言说:“金人侵犯内地,百姓失业为强盗,本非其意,可以用诚意感召他们。自从李成逃到北方,群盗离心,如果此时选用一两个盗贼首领,以激励他们,一定会互相钦慕,相继归降。”升任吏部尚书。

  大将韩世清本是苗傅余党,长期驻扎宣城,擅自占据仓库,不听征调。李光请求先行除掉他,于是任命李光为淮西招抚使。李光假道到宣城,韩世清前来相见,李光把他捆送到朝廷受诛。当初,李光在高宗面前陈述计划,宰相没有事先知道,怀怒于他。他还未到任,途中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建安知府,寿春、滁、濠、庐、和、无为宣抚使。当时太平州士卒陆德囚禁当地守臣据城叛乱,李光多方设计,全部捉获叛贼。

  秦桧被罢相后,吕颐浩、朱胜非共同任宰相,李光历来与他们政见不合。谏官指斥他为秦桧同党,被夺职奉祠。不久复任宝文阁待制、湖州知州,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改任平州知州,授任礼部尚书。李光上言说:“自古创业中兴,一定有所依恃而起。汉高祖依恃关中,汉光武帝依恃河内,陛下驻扎东南,两浙难道不是天下的根本,是可倚恃之地吗?从冬天到春天,雨雪不停,百姓失业,请求选择谏官考察实情予以报告。加之连年福建、湖南盗贼作乱,范汝为、杨么相继而起,朝廷派大军诛讨,杀戮过当。现在各地旱荒,流丐满路,盗贼出入。应选择良吏招怀抚纳,责令各地监司惩治贪赃,抚恤饥民。”

  大臣建议把四川交子法推广到江、浙,李光说:“有钱则交子可行。现在已经声称筹办多少钱,发行多少交子,提出此议的人打算让朝廷欺骗陛下,使陛下今后不免欺骗百姓。如果已经筹办现钱,则目前所发行的钱关子,已是流畅无阻,何至议论纷纷?工部所铸造的交子务铜印,我不敢下发。”授任端明殿学士,守台州,不久改任温州知州。

  刘光世、张俊接连传来捷报。李光说:“观察金人部署,一定有阴谋。现在我方已占据东南形势,敌人万里来袭,利于速战,应当戒令诸将持重而拖延消耗敌人。不过数月,敌人粮食耗尽,则胜券操在我方手里。”授任江西安抚、洪州知州兼制置大使,升任吏部尚书;过了一月,授任参知政事。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高宗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浮议会自动停息。”便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敌人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可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高宗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高宗面前辩论,便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罢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朕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便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绍兴知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御史中丞万俟卨指责李光阴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移置琼州。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李光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为私撰国史,被立案;吕愿中又告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移置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因郊祭之恩,复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于四月三日(4月22日)在江州去世,年八十二。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李光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嘉定十五年(1222年),郡邑立李光祠于学,以配先贤,四季祭享。

文学成就

  李光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庄简集》十八卷。李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庄筒集》为底本,参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本,藏北京图书馆)、《椒亭小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清王鹏运《南宋四名臣词集》录李光《庄简词》一卷。《山阴天乐李氏家乘》称其曾著有《易传》十卷、《兵略》十卷、《文集》四十卷、《神仙传》十卷。

  据传李光家藏有数万卷书籍,遗憾的是其子孙不守,都散于豪民之家。元朝孔克奇在《至正直记》里说:“予至上虞,闻庄简公光无书不读,蓄书数万卷。子孙不肖,且粗率鄙俗,不能保守,散于乡里之豪民家矣。读其家训,不觉为之痛心也。”

  《云溪杂记》称:李庄简公光作诗极清绝可爱,予尝见其《越州双雁道中一绝》云:“晚潮落尽水涓涓,柳老秧齐过禁烟。十里人家鸡犬静,竹扉斜掩护蚕眠。”后在政府,与秦桧议不合,为中司所击,命下送藤州安置,差密院使臣伴送,公戏赠之云:“日日孤村对落晖,瘴烟深处忍分离。追攀重见蔡明远,赎罪难逢郭子仪。南渡每忧鸢共堕,北辕应许雁相随。马蹄惯踏关山路,他日重来又送谁?”亦婉而有深意。

轶事典故

  李光被贬奉祠回乡后,住在新河。当时陆游的父亲陆宰建了个小亭子叫千岩亭,可以看见南山的全貌。他每次来就是一天,曾经作诗:家山好处难寻遍,日日当门只卧龙。欲尽南山岩壑胜,须来亭上少从容。每次说到当今的事情,经常愤怒叹气,把秦桧称为“咸阳”。一天,李光坐在亭子上,举酒杯嘱咐陆宰说:“我将要被贬官到远方去了。秦桧很忌讳我和赵元镇(赵鼎)。赵元镇已经走过高山,我怎么能逃过去呢!听说赵元镇在接到远征的命令后,哭泣流涕地告别子弟。我决不会这样的,到那时,青鞋布袜,即日起行。”过后十多天,真的有前往藤州的命令。陆宰送他到诸暨,回家后说:“泰发(李庄字)谈笑慷慨,像往常一样。当我问到其得罪的原因时,他说‘没有什么好问的,但秦桧终究会把国家葬送的!’”

家族成员

曾祖父母:李晏如,赠太子少保。高氏,赠绍兴郡夫人。

祖父母:李彻,赠太子少傅。顾氏,赠信安郡夫人;俞氏,赠咸宁郡夫人。

父母:李高,赠太子太保。史氏,赠文安郡夫人。

儿子:李孟博,长子,字文约,绍兴五年(1135年)探花,后随父贬谪由藤州移琼州(今海南),卒于贬所;李孟坚,次子,字文通,号西斋,累官提举淮东常平茶盐事;李孟醇,字文直,三子,遂父谪居藤州,早卒;李孟珍,字文潜,号晏坐,四子,累官至沿海制置参议;李孟传,字文授,号磐溪,官至朝请大夫、直宝谟阁致仕。

配偶:黄氏,赠齐国夫人,葬大岭。子三:孟博、孟坚、孟醇。女三:长适奉化朝请郎沈粹中,封令人;次适柯山登仕郎陈汝楫;三适绍兴陆权(之)。

继室:管氏,封汉国夫人,葬会稽太平乡官漾村之原。子二:孟珍、孟传。女三:长适吴兴朝奉大夫章驹,封令人;次适金华经略使潘畤,封令人;三适涪州知府刘秦,封宜人。

孙子:李知孝、李知退及曾孙李复、李衢均为进士,而且祖孙四代有不少是知府以上官吏。

后世遗迹

  李公墓表

  碑铭于2005年8月在浙江省余姚市姜山盗墓穴的泥坑深处出土,碑高116厘米,宽65厘米,厚9.5厘米。碑铭背部为毛面,底部有榫,高8厘米,为青石材质。碑文共24行,每行47字,右上角局部文字缺损严重,全文共计1000余字,为碑铭主人宋参知政事李光次子李孟坚所撰书。

猜你喜欢

  •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 赵彦逾

    赵彦逾(1130-1207年)字德先,浙江四明人,南宋宗室大臣,北宋魏悼王赵廷美后代,崇简国公赵叔寓曾孙。绍兴三十年,登第。淳熙五年,知秀州。累迁太府少卿,四川总领,工部尚书。联合赵汝愚、韩侂胄和郭杲拥立宁宗登基。庆元党禁时,与赵汝愚反目,依附宰臣韩侂胄。晚年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进观文殿学士。开禧三年卒,年七十八。

  • 倪南杰

    南杰字君立,上饶人。咸淳间,秋贡与选。至元间,省差徽州路学正,官未满归。

  • 姚文奂

    [元](约公元一三五o年前后在世)字子章,自号娄东生,昆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十年前后在世。聪明好学,过目成诵,博涉经史。家有野航亭,人称姚野航。辟浙东帅阃掾。文奂工诗,与顾瑛、郭翼等相唱和,著有野航亭稿《元诗选》传于世。

  • 祩宏

    (1535—1615)明僧。杭州府仁和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先习儒,后为僧。居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 钟晓

    广东顺德人,字景旸。举人。为梧州府学训导,主持桂林书院。正德时历南京贵州道御史,尝刷卷四川,谏帝迎生佛,请停采木,蜀人德之。嘉靖时,谪沔阳通判,官至思恩知府。卒年八十五。

  • 郑擎甫

     郑擎甫,字树南,郑如兰之子。其馀生平未详,其诗仅见《师友风义录。附编》、《台阳诗话》。

  • 张舜民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