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柳贯生平

柳贯生平介绍

柳贯(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查看柳贯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柳贯(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学家。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横溪),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

  据《元史列传第68·黄溍传》记载:“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

  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

  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

  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

  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贯最得意的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柳贯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

猜你喜欢

  • 李夔

    李夔(1047—1121),字斯和,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官员,抗金名臣李纲之父。神宗元丰三年(1080)进士,通晓军事,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后历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京西南路安抚使等职。

  • 杨凫

    字舄之,闽(今福建)人。五代至宋初间在世。事迹略见《诗话总龟》卷一四引《雅言系述》。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有书启1卷、诗1卷。皆不存。《全唐诗》存其诗2句。

  • 王损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全唐诗》云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存诗1首。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萧燧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起居郎、左司谏、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严州知州、婺州知州、国子祭酒、枢密院都承旨、代理刑部尚书、代理刑部尚书兼代理吏部尚书、侍讲、侍读‘。宋高宗赵构死后,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代理知枢密院。萧燧年老请求归隐,皇上授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乡养老。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

  • 司马亨

    司马亨,元时无锡人,世居邑之开化梅里,相传为温公之裔。

  • 袁宗道

    (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朱鼎鋐

     字楚祯,浙江海盐人。贡生。著有《丰岩诗钞》。○丰岩性孝友,尝成《孝经补注》,私淑陆清献公,尝成《理学渊源录》,不欲以诗名也。而诗亦近唐贤风格,朱竹垞先生于后辈中每推奖之。

  • 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 魏野

    (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