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释函可生平

释函可生平介绍

释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俗姓韩,名宗騋,广东博罗人。他是明代最后一位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明清之际著名诗僧。>>查看释函可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作为名门之后的函可,年轻时多才、好义、豪爽,原为江南名士,“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而耻”。其父病逝北京后,家道零落,深感世事无常,遂发遁入空门之念。他29岁时忧世伤生,更经高人点拨,于是别母抛妻,赴江西庐山,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皈依佛门,落发舟中,法名函可,字祖心,法号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其后,在广州城东黄华塘创“不是庵”为静修之所,又名“黄华寺”。

  函可虽已出家,然家事国事常系于心。顺治二年(1645)春天,函可自广州来南京,刷印藏经。他目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看到杀身成仁的明代遗臣,写下了传记体的《再变记》。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函可通过与其父有师生关系、当时已是清朝大员的洪承畴的帮助,取得了回广东的印牌。然而,当函可与他的四个徒弟出城的时候,他的《再变记》和所托带福王弘光帝的书稿被清兵截获。之后,他被押解到了北京受审。史上“文字狱”案,受牵连的人员无数,惟独函可案是清代“文字狱”案中“无人受牵连”的个案,足见函可的磊落与担当。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对他从轻发落,敕往沈阳“慈恩寺”,以示大开“慈恩”。函可被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对佛思过,可以说,他是身陷清朝文字狱的第一人。

  流放生活是悲苦的,这些江南才子们在盛京城外的村子里,用握惯毛笔的手来开荒种地;女眷们则用习惯于描眉的手,在冰天雪地之中洗衣做饭。这种难以排遣的烦闷与生活的贫苦,往往使这些失去希望的流人匆匆过世。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的一天,这些流人们在左懋泰的家里庆贺函可的生日,在冰天雪地里,共同的命运使这些江南人士忘记了身份的差异,以至于函可提出模仿江南才子结社的风气,自创诗社时,得到了积极响应,当时在场的僧3人,道2人,士16人,后来者8人等,共和诗32首。函可称诗社的名称为“冰天诗社”,这是东北历史上的第一家诗社。这些丧失了家国、丧失了故乡亲朋、丧失了自我身份的人们,有了诗境的土壤。

  函可极高的诗文和品行使他获得了百姓极大的崇敬。每当他讲法时,听者总是如云,无论是凶暴之徒,还是愚钝之辈都愿意聆听他的教诲,至于来请他排忧解难的更是络绎不绝。除了在慈恩寺外,他还相继在普济寺、金塔寺等七座古刹作过道场。后来,他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开山之祖,这在慈恩寺和千山都曾留有碑记。

猜你喜欢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 张佖

    (930—?)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

  • 周云

     吉州吉水人,字从龙。以诗文受知于周必大。宁宗开禧间真德秀奉使,辟为掌笺。奏授行在同知主管枢密机宜文字,领兵北归,调荆、襄,累有功,擢广西兵马钤辖。与杨万里亦相师友。

  • 吴莱

    (1297—1340)婺州浦江人,初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吴直方子。从学于方凤,博极群书。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举进士,不第。退居深袅山中,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春秋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楚汉正声》、《乐府类编》等书。后以御史荐,授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私谥渊颖先生。有《渊颖集》

  • 卓敬

    (?—1402)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十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遇事敢言,历官户部侍郎。建文初,密疏言燕王雄才大略,宜徙封南昌,以利控制,帝不纳。燕王即位,被执。帝怜其才,系之狱,遣人劝降,不屈,被杀。

  • 袁宗

     松江人,字宗彦,以字行。洪武中官王府长史,坐事谪云南。有《菊庄集》。

  • 邹峄贤

    邹峄贤,号敬斋,江南乐安人。道光壬辰举人,官新城教谕。有《坡砚山房烬余集》。

  • 朱保哲

    朱保哲,字锦香,长兴人。钱塘侍郎谥文节戴熙子妇。有《霁月楼诗存》。

  •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 魏野

    (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