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高崇文生平

高崇文生平介绍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1]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曾率军击破吐蕃、平定西蜀,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京西都统。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查看高崇文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高崇文生于幽州(今北京一带),生性朴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却聪颖敏慧,才智过人。他年轻时,曾在平卢军从军,熟谙兵事。

  唐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年间,高崇文随长武城使、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他治军有声名,累官至金吾将军。

激战佛堂原

  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军死伤过半。战后,高崇文获封渤海郡王。

平定哗变

  贞元十四年(798年)闰五月十一日,德宗任命韩全义为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德宗命他率长武城部众前往就任。因夏州是沙碛盐卤之地,又时值盛夏,士兵们不愿意迁徙到西北艰苦之地。同月十二日,士兵发生哗变,杀死大将王栖岩,韩全义翻越城墙逃走。时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诛杀了带头哗变的人,此后士兵才安定下来。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不颁发敕书,而是让中使口头宣授。高崇文在长武城积粟练兵,声威大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宪宗李纯即位,韩全义入朝,高崇文代掌行营节度留务,并兼任御史中丞。

戎麾指蜀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拜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亦共同参战。当时,名声、地位平素便为人们推重的老将很多,都认为自己应当是征讨蜀中的人选,及至宪宗颁诏起用高崇文,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到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任何缺少的。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军至兴元时,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断,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

  高崇文领兵由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被俘的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败丢城,便将他斩杀。

  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连结八座栅垒,屯聚一万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击败刘辟。刘辟又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设置栅垒。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骁将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经过八次激战后,攻陷万胜堆,由此可以俯视鹿头关全城。

  六月初八,高崇文在德阳击败刘辟。同月十一日,高崇文在汉州再败刘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击破刘辟军一万人。同月初三,宪宗颁诏,命征讨西川的援军一概听从高崇文的指挥。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击败刘辟军,其余各军也顺利行进。此外,参战的河东将领阿跌光颜(李光颜)驻军鹿头关西面,阻断刘辟的粮道。不久后,绵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还捕获刘辟的女婿苏强,数以万计的士兵投降。攻克鹿头关后,高崇文率军直逼成都,所到之处,敌军无不崩溃,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擒获出逃的刘辟。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财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抢掠。高崇文将刘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斩杀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令一律遵从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时期奉行的惯例,经过高崇文从容不迫的指挥,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登荣相印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赠司徒,谥威武。

  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高崇文之孙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轶事典故

畏惧刘澭
  高崇文平素畏惧保义军节度使刘澭,等到率军讨伐刘辟叛乱时,宰相杜黄裳便让人告诉他说:“如果你不能取胜,便会让刘澭接替你。”高崇文因此能竭力平叛。

识人之明
  西川平定后,韦皋的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身著白色丧服、脚穿麻鞋,并口衔土块,请求治罪,高崇文将他们全部释放,以礼相待,还拟章举荐房式等人,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送他们前去就任。高崇文看着段文昌说:“你肯定会成为将相,我不敢推荐你。”后来,段文昌果然在唐穆宗即位后拜相。

不纳美妾
  刘辟有两个妾室,有姿色。西川平定后,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朝廷,崇文说:“天子命令我征伐平定刘辟这一凶顽竖子,我应当首先安抚百姓。忙着进献妇女,讨好天子,这哪里会是天子的本意呢!我奉行正义,不做这种事情。”便将二人许配给没有妻室的将吏。宪宗听说此事后,对宦官说:“高崇文得到美丽的女子,既不进献朝廷,又不留给自己,这是忠诚正直的人啊,是田舍人(称人朴直)啊。”

雪天咏诗
  渤海的俗语中称人为“髇儿”,在一天下雪时,高崇文对宾客说:“我虽然是武夫,也有一首诗。”于是吟咏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髇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有人将其比作东魏名将高敖曹。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高艺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祖父高夔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父亲高行晖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配偶

  董氏汝州长史董同珍之女,后追封郇国夫人。

子辈

  长子高士政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封上谷郡开国公。

  次子高士荣曾任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

  三子高士明曾任左卫率府胄曹参军。

孙辈

  孙子高骈唐末名将,官至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后为部下所杀。

猜你喜欢

  •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曾觌

    曾觌(音di迪)(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

  • 俞紫芝

    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华(今属浙江)人,寓居扬州(今属江苏)。俞紫芝的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六二○录其诗十六首。

  • 梁持胜

    (?—1217)金绛州人,本名询谊,字经甫,又字仲经。梁襄子。章宗泰和六年进士,复中宏词。累官太常博士,迁咸平路宣抚司经历官。行省太平与宣抚使蒲鲜万奴谋叛,持胜与裴满赛不等约,杀太平,共伐万奴。事泄,被害。

  • 溥光

    元僧。大同人,字玄晖,号雪庵。俗姓李。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工行草书,亦善画山水。为诗冲淡粹美。

  • 谢肇淛

    谢肇淛(zhè)(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福建长乐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亦为其所撰。

  • 张士猷

    张士猷,琼山人。明神宗万历间贡生,官四会训导,擢太平府教授。事见清康熙《琼山县志》卷七、光绪《四会县志》编五。

  • 姚喜臣

    姚喜臣,字钦飏。潮阳人。明思宗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贡生。鼎革后,绝意仕进。曾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潮阳县志》。与程可则辈往来唱和。有《溪云庐诗集》。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刘仙伦

    刘仙伦(生卒年不详)一名儗,字叔儗,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刘过齐名,称为“庐陵二布衣”。著有《招山小集》一卷。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招山乐章》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