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二日则阳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注解伤寒论》卷二:“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凉膈散五苓散天水散、通圣散、双解散大柴胡汤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下者,三一承气汤或解毒合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两感伤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确,惟救里救表,其间先后缓急,当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则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头身剧痛,发热恶寒者,宜先解表,随证权变可也。”又:“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南阳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参见伤寒条。

猜你喜欢

  • 散膏

    指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 津脱

    大汗亡阳。《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张景岳注:“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脱,故曰亡阳。”

  • 败血冲心

    产后三冲之一。见《陈素庵妇科补解》。指分娩后由于恶露,瘀血不下,或下而不畅所致。临床以神志错乱,颠狂等为主要特征。《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踰墙上屋,口咬拳打,山

  • 食禁

    ①书名。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2卷,已佚。②饮食禁忌的简称。详该条。

  • 卢复

    【介绍】:明代医生。字不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医学、兼通佛学(大乘),撰述有《芷园臆草》、《医种子》,辑录有《神农本经》等书。其子卢之颐,也是当地名医。他们在医学上都表现了一定佛家思想的影响。

  • 吐嗽

    病证名。指咳嗽吐痰与食俱出者。多因饮食失节,肝气不利,而肺有客邪所致。《不居集》卷十五:“吐嗽,有嗽吐痰与食俱出者,此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故嗽饮食俱吐出。二陈

  • 眉棱骨

    骨名。额骨的眶部。眼眶的上缘。

  • 缪刺

    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又称交经缪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

  • 膝眼毒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托疽。见该条。

  • 大便不通

    证名。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太平圣惠方》用大黄、牛蒡、枳壳治伤寒热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