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别名脺俞,胰俞。《千金要方》:“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位于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针灸学》上海)。布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
①痛通消。如“痛瘦”,即“消瘦”。《灵枢·经水》:“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又如“痟渴”、“痟中”,即“消渴”、“消中”。②指头痛症,《周礼·天官疾医》:“春时有痛首疾。”痟首疾
用补益之药,以治虚弱之证。《汤液本草》卷上:“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又如参芪膏(即参、芪合用熬膏),可治脾肺气虚。又如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汤以补脾益气。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四。即白疕。详该条。
病名。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王灼疮,洪烛疮。多见于小儿。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
病名。系指咽喉肿起,闭阻疼痛,汤水难咽,呼吸不利,甚则呼吸迫促欲毙者。多由痰火邪毒炽盛,上炎于喉所致。《幼幼集成》卷四:“咽中结核,不通水谷,危困欲死。用百草霜以蜜和为丸。”参见喉闭条。
《卫生宝鉴》卷十五方。鹿茸(酥炙)、菟丝子(酒浸)、炒蒺藜、紫菀、白蒺藜、肉苁蓉、官桂、炮附子、阳起石、蛇床子(酒浸)、桑螵蛸、黄芪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男子劳
【介绍】:见凌堃条。
眼科手术方法。见《审视瑶函》。历代方法相似,多以钩或针挑起胬肉,用锄刀或眉刀等剥离,再剔割或剪除之。并指出胬肉割后之残端施以火烙,可防止复发。此法颇与近代手术方法相类似。
【介绍】:见陈文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