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深集方
见深师方条。
见深师方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指第七胸椎。《素问·刺热篇》:“七椎下间主肾热。”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甜疮生面上,不痒不痛,常有肥汁出,汁所溜处,随即成疮,亦生身上,小儿多患之。”由湿热蕴蒸皮肤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内服黄连解毒汤化裁。外用三石散麻油调敷。相当于脓疱疮。
儿科医案著作。上、下两篇。宋·钱乙原作,近人张山雷疏注,何光华参补。本书先由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后由何光华氏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
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面发毒。详该条。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五。即子暗。详该条。
针刺手法。出《针灸大成》。针至一定深度,先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微微捻针并将针轻轻提引,使针下经络气聚。用治局部麻木、发凉等。
指水气失去正常的调节。《备急千金要方》:“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
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即以气、血的病证为纲进行辨证。属气血痰食辨证的一部分。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