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西中草药》。即墓头回,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丢了棒之别名。详该条。
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二母宁嗽汤条。
出《吴普本草》。又名金腰带。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根。分布长江流域及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辛、苦,温,有毒。逐水,消肿,解毒。①治水肿,风湿痛,跌打损
证名。属中风症状之一。《类证治裁》卷一:“唇缓舌强者,解语汤。”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元代医生。字进之。山西曲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书,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即随之出征并掌管医药,曾治愈忽必烈及庄太后病而深得信任。世祖即位后,主管太医院,后为礼部尚书、翰林集贤
经穴名。代号LR2。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
又称咀片。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状,便于煎汤饮服。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舌上生疮肿大,其形肿大如吹泡者,为邪热风毒上壅所致。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