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牙衄

内伤牙衄

病证名。指胃中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的牙齿出血。《症因脉治》卷二:“内伤牙衄之症,身无表邪牙龈出血,一涌而上,来血甚多,此阳明牙衄之症;若身无表邪,牙龈时或出血,来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阴经牙衄之症也。”因多进膏粱厚味,或饮酒过量,嗜食辛辣炙煿,使肠胃积热,血中伏火或肾阴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肠胃积热者,治宜清胃,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黄;若阳明血热者,用***地黄汤加酒浸黄芩;龙火上冲者,宜用知柏肝肾丸加减。参见衄血有关条。

猜你喜欢

  • 不时泪溢

    病证名。多因泪点外翻、泪点闭锁或泪道狭窄、阻塞等引起。症见单眼或双眼常有泪液存留,并不时溢出睑缘,流淌面颊。一般泪液清稀,泪下无热感,眼部不红不痛,属冷泪。详该条。

  • 脾寒

    ①证候名。《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

  • 筋极

    六极之一。指筋脉疲怠、重急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肝脏》:“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阳气入于内,阴气出于外。”《诸病源候

  • 捺正

    正骨手法之一。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医者一手或双手在拔伸的基础上将骨折断端或关节脱位外突之骨按回原位,从而使骨折断端的分离、重叠、成角畸形、侧方移位及关节脱位得到矫正。

  • 经来色紫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郁火伤气,气热灼血,以致月经色紫,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 李常在

    【介绍】:东汉医生。据史料记载,常以道术治病,似为巫医。

  • 肉疙瘩

    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等处。皮损高突不平,逐渐

  • 阿芙蓉

    见《本草纲目》。为***之别名,详该条。

  • 腿肚

    指腓肠肌部分。

  • 烂头乳蛾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一边肿曰单蛾,两边肿曰双蛾,或前后皆肿白腐作烂,曰烂头乳蛾。”多由热毒痰火薰蒸咽喉所致。症见喉核红肿,腐溃色白,大痛难食,舌苔厚腻,六脉弦紧,便秘烦渴。治宜清热解毒,泻火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