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专著。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原书共10卷。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5卷本,流传较广。其卷1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2述金疮外伤治法;卷3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卷4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5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1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解放后有影印5卷本。

猜你喜欢

  • 天和

    天,指天地自然,长养万物的规律;和,和合之意。亦是说,人所赖以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素问·五常政大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 温病条辨

    书名。6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

  • 瀼(ráng 攘)泄

    古病名。又称滚泻。①指停饮积食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杂病》:“停蓄饮食,数日乃泻,腹胀者,名瀼泻。枳术丸、没食子丸;烦渴或兼呕者,钱氏白术散、参苓白术散;食少肠鸣,四肢困倦者,升阳除湿汤;日止夜泻者

  • 经外穴

    穴位分类名。又名经外奇穴、奇穴。指十四经穴以外的经验效穴。经外穴在《内经》中已有一些记载,如《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针灸大成》等

  • 抱石莲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为螺厣草之别名,详该条。

  • 睫毛的简称。详该条。

  • 消斑青黛饮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方。青黛、黄连、***、石膏、知母、玄参、栀子、生地黄、柴胡、人参、甘草。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入醋一匙调服。功能泻火解毒,凉血化斑。治温病或伤寒化热,邪入营分,身热不退,皮

  • 医林

    即医界。

  • 陵草

    见《中药材手册》。为零陵香之别名,详该条。

  • 鸡痫

    六畜痫之一。即鸡癫。《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参见六畜间、鸡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