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厉疽

猜你喜欢

  • 孩儿参

    见《饮片新参》。为太子参之别名,详该条。

  • 脾实腹胀

    病证名。指湿热伤脾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脾实腹胀之症,眼目黄肿,夜不得卧,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泻,或时作痛,泻下黄沫,肛门热痛。”多因膏粱积热,湿热之气,聚于脾中,转输失常所致。治

  • 上取

    即从上施治。①有上病上取或下病上取,或指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上部穴位治疗上部疾病。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灵枢·卫气失常》:“其气积于胸

  • 八邪

    ①指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种致病邪气。②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主治烦热、目痛、头痛

  • 经络敏感人

    指对针刺特别敏感的人。这种人接受针刺或电针时,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感传现象或皮肤反应,十二经脉中有六条经以上出现全经传导,其余的感传也通过肘膝关节以上,即称经络敏感人。通过大量普查,各地陆续发现这类敏感

  • 心肺之部

    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七十难》:“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皮肤、血脉与心、肺相应,故称。

  • 踏天桥

    见《湖南药物志》。为杜茎山之别名,详该条。

  • 瘴疟

    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地方性疟疾之一。多因感受山岚疠毒之气,湿热郁蒸所致。《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有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

  • 风肿

    病症名。①肿病之一,出《灵枢·五变》,又称痛风肿、痛风身肿。《丹溪心法·水肿》:“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医学入门·水肿》:“风肿,即痛风肿者,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

  • 乳粟

    病名。又名乳癖。《疡医大全》卷二十乳岩门主论:“胡公弼曰:乳岩乃性情多多疑忌……,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腾沸,孔窍不通结成坚核,形如棋子,或五、七年不发,有十余年不发者……,或因大怒触动,一发起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