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豨莶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莙菜之别名,详该条。
《痧胀玉衡》卷中方。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水煎,加童便服。治倒经痧,即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衄,或吐血,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原著无方名,本方方名来自《杂病源流犀烛》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蜍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五。即安肾丸第一方,见安肾丸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发颐。见该条。
病名。指痢疾由感受暑邪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热痢与暑痢,似同而异。背寒,齿干,面垢,烦悗,燥渴引饮,皆暑症。”《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
书名。本书是根据敦煌出土唐人抄录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参见本草经集注条。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即食喘。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