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失血发热

失血发热

病证名。指失血后的发热。多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血分不得发越所致。《证治汇补·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可选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圣愈汤等方。《血证论·发热》:“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参见发热、血虚发热条。

猜你喜欢

  • 张睿(ruì 瑞)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药学家。字仲岩。紫琅人。生平事迹未详,编撰有《修事指南》、《医学阶梯》(1704年刊行)等书。

  • 医纲提要

    书名。8卷。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寒”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

  • 荣华

    血气外露于颜面的光泽。《灵枢·天年》:“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

  • 药谱

    书名。1卷。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名数百种(现有195种)“尽出新意,考立别名”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

  • 葵花盘

    见《草药手册》。即向日葵花托,详该条。

  • 丫指毒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手丫发。见该条。

  • 血枯

    病名。①《素问·腹中论》:“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绝,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②指妇女

  • 滋补肾阴

    参补阴、强阴条。

  • 养生类纂

    养生类著作。宋·周守中纂集,撰年不详。本书推崇道家观点,引录了宋以前多种古代养生文献,均为前人的经验总结。书中重点指出了养生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强调保精、调气、养神是长寿的根本,认为“精者神之本,气者

  • 目妄见

    证名。为患者自觉目视有各种异常所见者。出《灵枢·癫狂》。①指眼外观正常,而自视有各种异常改变者,为多种眼疾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目亦无外症,然无中生有,如游丝、结发、飞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