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三方。麻黄(蜜炙)一两,威灵仙八钱,大黄七钱,羌活、白芷、皂角刺、金银花、穿山甲(炙研)、蝉蜕各五钱,防风三钱。先以山羊肉一斤煎汤,取清汤二碗,加黄酒一碗,将药煎至一碗
见《普济方》卷七十八。即照水丹。见该条。
病名。又名睑粘睛珠、睑倒粘睛。多因风热上攻,热燥血涌、气血瘀阻而成。常可见于椒疮重症。此外,烧伤及腐蚀性物质入目等亦可造成本病。《证治准绳·杂病》:“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相当于今之睑
古病名。指食入即泻。见《丹溪心法·泄泻》。又称漏食泄。《症因脉治》卷四:“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月,此禄食泻之症。”治宜温补脾肾,用快脾丸、五味丸。
指外感病过程中已不苦不燥,食而知味。表示胃阴恢复,胃气正常。
即进针。《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见进针条。
《医醇賸义》卷一方。黄芪、茯苓、牛膝各二钱,党参五钱,防风、白术、独活(酒炒)各一钱,炒鹿角胶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半身不遂,手足弛纵,食少神疲,不能步履属气虚者。
又称肉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详肉极条。
出《喉科种福》。即帝中,悬雍之别名。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