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针灸摘英集》:“通关二穴,在中脘穴两旁同身寸之相去各五分。”所指即阴都穴。
经穴名。代号K12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并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胸痛等。斜刺0.3~0.5寸,
病证名。指胎漏下血。陈无咎《女科难题》:“怀胎而月经忽来者,名曰流红。”
见睛明条。
腋下胁上部位。《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王冰注:“胠,谓腋下胁也。”
①正骨手法之一种。适用于骨折后有即将撕裂、分离的碎骨片或有重迭错位者。医者以拇食二指钳住伤处,逐渐加大力量,使碎骨片牢固的卡附于主骨之上,不致再移位;如系重迭错位的骨片,应在牵拉开后,用卡法使断端对齐
病名。见《瘟疫论补注·发斑》。又名时气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温热类编》卷一:“时疫发斑,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痛,拘急,满闷,初出尚有表证者白虎汤。”参见温疫发斑、温毒发斑等条。
奇经八脉之一。代号RN。《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本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位,沿着腹里,经过关元,沿腹正中线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针灸大全》。其法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浅至深,每层紧按慢提九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时出针,并
①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有联系。《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②指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及婴儿五种体质(见《灵枢·逆顺肥瘦》刘衡如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