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少阴病

少阴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注解伤寒论》卷六:“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伤寒指掌》卷二:“少阴证,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此指正气之虚,非示邪气之实也。……引衣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少阴病如见阴虚火旺,为热伤肾阴证。《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参见伤寒、六经病条。

猜你喜欢

  • 伏饮

    病名。痰饮之一。因饮邪伏匿于体内,或留饮去而不尽,潜伏为患。《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治宜化饮逐邪,扶正固本。方用

  • 断泄

    证名。又称断绝。指筋肉萎缩和肢体痿废不用,属痿躄之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6伤骨,骨伤即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此亦

  • 活法机要

    综合性医书。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1卷。本书介绍临床较常见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其中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病证。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临机应变,

  • 息肉喉风

    病名。《喉科杓指》卷二:“此症因受污秽之气及风热而起,喉间生赤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由此出臭气,气塞不通。”或由肺胃积热,痰浊薰蒸所致。治宜清热涤痰散结。用桃红四物汤,清咽双和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 露木尔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螃蟹甲之藏族语名,详该条。

  • 皂角

    出《肘后方》。为皂荚之别名,详该条。

  • 悬命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别名鬼禄。位于上唇系带之中点处。主治癫狂,昏迷谵语,小儿惊痫等。直刺0.1~0.2寸。

  • 许澄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三卷。

  • 雷击散

    《急救异痧奇方》方。又名救急散、累济散、雷公救疫丹、暑疫散。皂角、细辛各三钱半,朱砂、雄黄各二钱半,薄荷、藿香各三钱,枯矾、白芷各一钱,桔梗、防风、木香、贯众、陈皮、法半夏曲、甘草各二钱。为细末,每用

  • 大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苦参二两,蔓荆子、赤茯苓、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芎、生栀子、何首乌、白蒺藜、皂角、炮川乌、黄芪、赤芍药、独活、羌活各五钱,炮草乌一钱五分。为细末,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