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wù 误)寒

恶(wù 误)寒

证名。即怕冷。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痰饮。……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本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白烂

    病名。《喉白阐微》:“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皆患白烂。”泛指急性喉病伴有脓性糜烂面或似伪膜者。

  • 漏腋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多由气血不和,湿热蕴蒸所致。其证腋下潮湿生疮有臭味。外用六物散(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甘草各15克,胡粉、商陆根、滑石各3克),共为细末,用

  • 小肠泄

    病名。《难经·五十七难》:“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用承气汤、加减平胃散、七宣丸、香连丸、芍药蘗皮丸等方。

  • 热化少阴

    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少阴属君火之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 与阳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参见阳条。

  • 下部冰冷不孕

    病证名。出《傅青主女科》。不孕症型之一。即胞寒不孕。详该条。

  • 渊腋

    经穴名。代号GB22。出《灵枢·经脉》。别名泉液。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腋下3寸,当第五肋间隙处(《针灸甲乙经》)。布有第五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的分支;并有胸腹臂静脉,胸外侧动、静

  • 杨文德

    【介绍】:明代医生。乐平(今江西乐平)人。攻医学,曾任职太医院。后于1398年返回原籍。著有《太素脉诀》1卷、《医术》20卷,已佚。

  • 梅得元

    【介绍】:明代医家。字元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医术,著有《药性会元》一书。

  • 湿脚气

    脚气病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指脚气病见脚膝浮肿者。多因水湿之邪,从下感受,经络不得宣通所致。证见足胫肿大,麻木重着,软弱无力,或生臁疮,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本病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