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不居集》卷十五。①即支饮,详该条。②即支咳,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道家称耵聍为泥丸脂。《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因道家语称脑为泥丸,而耵聍为脑的脂液。
病位在内的疾病,用内服药消除之。《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指腓骨,位于骨之外侧。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六。
出《药性论》。为冬瓜瓤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又名猴疳。由胎中感受遗毒所致。临症初生儿臀部焮肿溃烂,红赤无皮;重者可延及遍体,以上窍为甚。治疗:内服猴疳化毒丹。外用甘草水溻洗。并搽黄连油或青黛散敷之。类似胎传梅毒。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