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清凉、清冷。《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足清也。”②清寒之病;清邪,即雾露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上,名曰洁也。”③澄清。与浑相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④指大自然清阳之气或水谷精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⑤指凉药;也是治病八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冷而行之。”《医学心悟》:“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⑥通圊。排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心清脓血。”《伤寒论·辨脉法》:“清便下重,令便数难。”⑦形容谷之不化。《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猜你喜欢

  • 外感吐血

    病证名。指内有积热,而又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吐血。《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因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鼻干口燥,或有咳

  • 方耕官

    【介绍】:见王泰林条。

  • 滚痢

    八痢之一。即曩痢,详该条。

  • 何曾

    【生卒】:198~278【介绍】:魏晋间官吏,兼通医学。陈周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魏司徒及西晋丞相,穷奢极欲,纂有《食疏》,已佚。

  • 夜合珍珠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 马口

    尿道外口。《景岳全书·杂证谟》:“通塞法,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能出者,令病人仰卧,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

  • 乌芨散

    经验方。见《上海中医杂志》1958,9。乌贼骨、白芨各等分。为细末,每服3克,日三次。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赤丝乱脉证

    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赤丝虬脉、白睛乱脉。多因受邪日久,白睛血络瘀滞所致。常见气轮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粗细疏密不等,自觉眼涩不爽,或微泪羞明。类今之慢性结膜炎。多见于椒疮、栗疮等,或长期

  • 神祐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甘遂(面裹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大戟(醋浸煮干)、芫花(醋浸煮)各半两,黑牵牛子、大黄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临卧温水送下。

  • 嗽唾脓痰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