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王锡錱

王锡錱

【介绍】:

清代医家。字文选,又字亚拙,号席珍子,又号亚拙山人。万邑(四川万县)人。撰有《医学切要全集》(1847年刊行)、《存存汇集医学易读》(1849年)。

猜你喜欢

  • 支法存

    【介绍】:晋代医家。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 旋台骨

    骨名。又名玉柱骨、天柱骨、颈骨、大椎骨。即第4、5、6颈椎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

  • 劳倦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芪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 脐下悸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 疫喉溺涩

    病名。疫毒邪火炽盛下注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痧隐未透。治宜达邪解毒而利小便。可选用八正散合清咽利膈汤加减。

  • 海上仙方

    见海上方条。

  • 五脏痫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指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等。《医林绳墨》卷六:“大抵五脏之痫,各随五脏所治。皆以清痰降火为要也,或加以五脏补养之药。有风者驱其风,有痰者豁其痰,因气者清其气,因惊者

  • 外劳宫

    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

  • 揭唇

    出《灵枢·本藏》。谓:“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揭者,高举也(《说文》)。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脾”的情况。

  • 针砭

    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