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因本病多由邪聚阴分而致,且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此症大抵可分为二:①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气痛的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的症候。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溃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状。根据疝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①指腹股沟疝。如《儒门事亲》:“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疡医大全》:“血疝者,状如黄瓜,在于小腹两傍。”②指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圣济总录》:“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疡医大全》:“寒疝者,筋挛卵缩……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③指阴囊疾病,包括阴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积液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儒门事亲》:“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④泌尿生殖系统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儒门事亲》:“筋疝……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⑤某些腹内肿瘤、或子宫膀胱等疾患。如《诸病源候论》:“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腑疝。”⑥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痉挛及某些不全性肠梗阻。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等。治疗见各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老痰

    痰证之一。指气火郁结,凝结胶固之痰症。又名郁痰、结痰、顽痰。《症因脉治》卷二:“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即老痰。”《丹溪心法附余·痰》:“因火邪炎上,薰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

  • 喉科十六绝症

    见《喉科指掌》。该书把几种严重的喉科病所出现的不良征象加以汇总,称为“十六绝症。”一直为喉科界所重视,或为家传派奉为秘诀。十六绝症包括:①舌卷囊缩;②油汗如珠;③哑喉呛食;④吐血喉癣;⑤声如锯错;⑥鼻

  • 疳积

    病证名。疳疾而有积滞的证候。出《小儿药证直诀》。古人认为“无积不成疳”,“积是疳之母”。积的成因,多由嗜食生冷、甘肥、粘腻、积滞中脘,脾胃不能消化而致。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泄泻,所出之物有酸腐

  • 内睛明

    经外奇穴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睛明在目内眥泪孔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称此为“内睛明”。并定位于眼内眥泪阜上。主治目赤红肿,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结膜炎等。沿眶内侧壁直刺0.5~1寸。勿捻

  • 金匮要略编注

    书名。24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初名《张仲景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与张仲景原著有所出入,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

  • 湿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

  • 橡皮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腧穴压痛点

    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于相应的体表输穴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诊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如肝、胆痛压肝俞、胆俞,牙痛压颊车等。此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的道理。

  • 李守先

    【生卒】:1736~?【介绍】:清针灸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6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于人。公元1786年以针刺疟大有效而始自信。因见针灸专书多古奥难窥,撰《针灸易学》(1789)2卷,前论古人

  • 阳跷脉病

    指阳跷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杂病源流犀烛·阳跷阴跷脉病源流》:“至其为病,阳跷则阴缓而阳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