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胸膈有阻塞不适感。出《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外治法之一。亦称起泡、提泡。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特定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治法。如硃砂巴豆膏敷印堂穴治白喉;斑蝥研粉,放于小膏药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治急性扁桃体炎(贴后三、四小时起泡
证名。指呕吐因寒湿侵犯膀胱所致者。《经验医库·膀胱呕吐症》:“足太阳膀胱,感受寒湿,膀胱阳虚,不能化散,小腹胀痛呕吐,手足微寒,脉沉紧。”治宜温散,用加减五苓散。
妇科著作。2卷,续集1卷。宋·薛轩约撰于1265年。此书仅见近代传抄本。上卷简论诊脉法、病因及月经胎产诸病;下卷载女科方100首。方剂名均按“降都春”(词曲牌名)一阕中的韵文依次编目,可供临床参考。
指病在夜里严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又:“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谓到了夜里,人体的正气蛰藏,已经入脏,使邪气独居体内,肆无忌惮,所以病气也
出《灵枢·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详该条。
脏腑相合之一。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即乳蛾。详横鹅条。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喉内四围红肿,或于腣中左,或于腣中右,单起一片,亦有白膜,黄膜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参见缠喉风。
眼科病证。《古今医统》:“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治宜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