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金匮要略》。即桂苓五味甘草汤,见该条。
病名。指颊车骨脱臼。俗名吊下巴。《重楼玉钥》卷上:“此症或因酒后,或偶大笑,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口大开而不能咀嚼。虽属上热下虚,实由气血有亏,以致胲筋弛而不收。”治宜以手法复位并用布兜其下颏,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①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后世泛称“温热病”。《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
病名。见《济阴纲目》卷十三。多因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或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乳汁壅滞不行所致。气血亏虚者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白,面白,食少体倦。宜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用《傅青主女科》通乳丹
书名。①清·柯琴编注。4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
《外科正宗》卷四方。当归、白附子、赤芍药、白芍药、白芷、生地黄、熟地黄、穿山甲、木鳖子、巴豆仁、蓖麻仁、三棱、莪术、五灵脂、续断、肉桂、玄参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两二钱,麝香三钱,阿魏二两。除后四味外
病证名。即肾泄。《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
丁通疔。即一曰麻子丁、二曰石丁、三曰雄丁、四曰雌丁、五曰火丁、六曰烂丁、七曰三十六丁、八曰蛇眼丁、九曰盐肤丁、十曰水洗丁、十一曰刀镰丁、十二曰浮沤丁、十三曰牛拘丁。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十三种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