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或问》。即游丹。见该条。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内痔每便即有血……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即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的痔。其症为患部有紫红色块状物突出,伴肛门部不适感,常有便血。根据痔核大小,脱出程度,能否还纳及还纳难易分为
出《本草衍义》。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说》卷三。即腲腿风。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小叶蛇总管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低级官员。共8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见《分类草药性》。为盐肤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埋藏疗法。是指在穴位皮下埋留异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埋留羊肠线或药物者,又可特称为“埋线疗法”或“埋药疗法”。临床操作时,首先选择经过灭菌处理的异物,对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如施行埋线,可以外科缝皮针或
书名。1卷。清·汪昂撰于1694年。本书系将《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编成的七言歌诀。书后附有奇经八脉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即目眶岁久赤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