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医得效方》卷四。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病名。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后者又名羊胡疮。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而发。皮损小如粟米,大如绿豆,色红,热痒微痛,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故又叫黄水疮。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腕痈。见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名医。字麟郊。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少习举子业,博学强记,通天文、算数、地理等,尤精于医,钻研温病学颇有心得。宗吴又可之说,主张瘟疫不同于伤寒,着重对气、色、舌、神
①形容患者发生的响声。《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喝谓大呵出声也。”《灵枢·杂病》:“喘息喝喝然。”②吞进液体或气体之声为喝。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珍珠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金子久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4卷,梁·甘之撰,已佚。
骨名。鼽与顺通。即颧骨。《素问·气府论》:“鼽骨下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