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问二便

问二便

十问之一。大、小二便的变化,不但反映有关脏腑的病变,还可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问大便要了解排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前后的感觉等。大便秘结难解,稠粘臭秽或夹有脓血,伴有实热脉证的,多属实热证。排便次数多,暴迫下注,热结旁流里急后重,伴有腹痛肛门灼热,便后稍舒的,多属大肠实热或湿热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色淡白,带腥气,或滑泄不禁,腹无痛苦,便后不适,或秘结而腹无胀痛,脉弱舌淡的,多属脾肾虚寒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的,多属胃肠内出血、瘀血;紫色如酱的,多属湿热。久病或老年人经常便秘的,多因血燥津枯。大便先干后溏的,多因中气不足。问小便应了解其颜色、尿量、次数和排尿时有无异常感觉。黄赤短少的属热或湿热,清白而长的属寒,尿清次数增多,或排尿失禁,或老年体弱夜尿多的,多属肾气虚。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可因湿热或淋证所致。

猜你喜欢

  • 呕吐

    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可分虚实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

  • 张涣

    【生卒】:十一、十二世纪间【介绍】:北宋医生。籍贯不详。北宋末年卖药于开封。因曾用草药治愈宋徽宗子之病而官至翰林医正。集有《小儿医方妙选》3卷,已佚。参见闻人耆年条。

  •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期(1115~1368年)的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等四个著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

  • 节解

    人体部位名。古人解、骱通用。同节骱,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关节,详该条。

  • 郭子和

    【介绍】:见郭雍条。

  • 体针

    通常指相对于耳针、鼻针、头针等局部器官的针刺疗法而言,实即传统的针刺疗法。

  • 糜疳

    口腔及牙床糜烂的证候。又名口疳。多由疳疾及痘疮患儿,口腔不洁,或于夏令署湿偏盛之际,胃火与湿热之气上攻,侵蚀于口而成。症见口中溃烂,常发生于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有时扩展到唇外,口角、齿龈及咽喉。

  • 饮食劳倦

    内伤病因的一类。包括饮食失调和劳倦过度,是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并立“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一节,专论饮食劳倦所致的内伤疾病的病理。

  • 巨窌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③丝竹空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

  • 正化

    运气术语。①指六气正当其主令时位之所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明其正化。”吴昆注:“正化者,六气各有正化,当其位者为正,非其位者为邪也。”如壬申、壬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运为太角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