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跷脉

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寒热病》。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内眦始等(图65)。

图65

猜你喜欢

  • 鬼穴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风府,见该条。

  • 温疫论补注

    见温疫论条。

  • 浮飘

    见《四川中药志》。为满江红之别名,详该条。

  • 舌本缩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即舌缩,详该条。

  • 杨花

    出《摘元方》。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 梅崇献

    【介绍】:参见梅彪条。

  • 厥深热深

    证名。亦作热深厥深。指热厥证热邪越深伏,手足越厥冷。由于热伏于里,不能向外透达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

  • 寒无浮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一般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升浮的作用。但亦有例外,如桑叶性寒,能上行明目。

  • 伤寒腹胀

    病证名。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又分热结膀胱腹胀,及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之症。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

  • 眼赤痛

    病证名。双眼赤而肿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夫肝气通于目,脏内有热,与胸膈痰饮相搏,熏渍于肝,热气冲发于目,故令眼赤痛。”治宜清热泻肝之剂,如小防风汤(《证治准绳》:大黄、栀子、甘草、赤芍、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