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表上发生的具有循经特征的病理现象。它主要反映病理生理和经脉皮部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灵枢》所载的经脉病候均有这方面的内容。后世的主要针灸著作,亦多有载述。循经病理反应有多种多样的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腹中论》。指大小便皆出血,详见便血、溺血等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痔横在肛门。”即肛裂。参见肛裂条。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炒香附、砂仁、苍术(米泔浸炒)、厚朴(姜汁炒)、陈皮、茯苓(去皮)各八分,人参、木香各五分,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七分,炙甘草少许。为粗末,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脾胃不和,不思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扶桑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谢缙孙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郁火伤气,气热灼血,以致月经色紫,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阳小肠经,详该条。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