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人未详)。即瘰疬。详该条。
①即津。详该条。②津,津液;气,阳气。如热伤津气,即津液与阳气两伤。
指针灸治疗时给予患者的刺激强度。通常分为强、中、弱三种。针刺刺激量由针具的粗细,操作方法,刺激形式和持续时间决定;灸治刺激量则以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直接灸与悬灸,或艾卷熏灸时间来区分。一般机体反应与刺
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中最高医官之副职,共2人,协助院使主管全院之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推拿方法名。运用手指点压、叩击穴位等手法来治病的方法。常用于颈、肩、腰腿痛、扭挫伤、头痛、牙痛、腹痛、消化不良、遗尿、失眠、瘫痪等症。
病证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生注候》:“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注,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症见心胁痛,转移无常,或体中痛,移易牵制,冲绞心胁。日久
①经穴名,代号ST31。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另说“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
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即二母散第一方,见二母散条。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指鼻涕清稀如水,喷嚏频频。参见鼽条。
验方著作。元·沙图穆苏撰。15卷。约刊于1326年。本书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计310余方。均选自各家方书及采录见